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是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费孝通先生在此所说的“格式”除了含有他在云南调查中赋予的类型含义外,还包括他在对美国人性格展开研究时所提出的“模子”的概念,即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云南三村就是这样的状况。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乡土中国》中对这些“格式”分别进行了数量比较和性质比较。从其范围上说,这些比较又表现为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比较和不同“模子”之间的跨文化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既可以发现不同对象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差异点。

    《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比较方法,即在相同点的比较中,先找出乡土文化的一般性,又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乡土文化做出规定。较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家庭的分析。在瑶山调查中,他和王同惠女士就发现,“花篮瑶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家是传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入预算,他们通过劳动过着共同的生活”。在《乡土中国》中,他由此推演出:“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但他认为,“大家庭”这一概念并不妥当,而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之所以称之为小家族而非家庭,与他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有关。

    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这一“模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对于对象的共同特点给予规定。这需要从实地研究入手,在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性。之前,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费先生认为米德从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文化,是对美国人类学的贡献。但同时,他也质疑米德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不是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模子,塑刻着不同的性格”。因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这一缺憾。其次,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规定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费孝通先生使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他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一般认识,又在跨文化中加以规定,以此来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是:在极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概括和抽象出更普遍的定律或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异点。分析出研究对象更深层的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分析这一机理可以发现,“通论”的产生可以还原为这样一个过程:比较可以被当作一个“收括”和“舍弃”的认知过程,“收括”就是在对各类研究对象的比较中,把它们共同的方面聚合起来;“舍弃”则是把各类型中个别的、偶然性的因素暂时排除掉,当然,也可以把各类型中的普遍特点排除掉。通过“收括”和“舍弃”,研究对象既在自己的内部得到一般的规定,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特殊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基本结论。

    (摘编自丁元竹《(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

    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先生首先将调查到的文化形志确立类型,然后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B . 费孝通先生在采用比较方法时,主要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比较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C . 《乡土中国》中的“通论”一般是通过定性比较而获得的,是将相同点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相结合的结果。 D . 在中国传统中,国家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甚至可以为个人而牺牲国家利益。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先生提出“类型“格式”“模子”等概念,是为了通过它们建立起有利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 B . 如果没有对瑶山中基本社会组织的共同性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就可能不能发现“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C . 费孝通先生质疑《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米德的研究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够科学。 D . 实地调查是费孝通先生研究的起点,而“类型”又使调查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材料得到梳理,这才有了“通论”的基础。
    3. (3)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比较研究特点的一项是(   )
      A . 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而在许多别的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B . “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通过与西洋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解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C . 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通过“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阐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 D . 中国人的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运用“比较”这一方法的。
  • 2.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直接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D .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可能性。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 . 小说两次实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 . 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八路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深。 D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3. (3) 大娘和小菊两人性格有何不同?结合李连长到来时、战士牺牲后她俩的各自表现加以分析。
    4. (4) 有人评论:两文均写战争,但风格迥异。《碑》展现战争的残酷悲壮,《荷花淀》显出清新明快。对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穆公大悦,遂与烛武歃血为誓,反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将,留卒二千人助郑戍守,不告于晋,秘班师而去。

    晋营于函陵,攻围如故。郑伯谓烛武曰:“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烛武对曰:“闻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晋,晋必从矣。”石申父曰:“武劳矣,臣愿代一行。”乃携重宝出城,直叩晋营求见。文公曰:“若欲我退兵,必迎立公子兰为世子 , 且献谋臣叔詹出来,方表汝诚心也。”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权詹对曰:“臣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晋人索臣,臣不往,兵必不。是臣避死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臣请往!”郑伯曰:“子往必死,孤不忍也!”叔詹对曰:“君不忍于一詹,而忍于百姓之危困,社稷之陨坠乎?舍一臣以救百姓而安社稷,君何爱焉?”郑伯涕泪而遣之。

    晋侯见叔詹,喝曰:“汝执郑国之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一罪也;受盟而复怀贰心,二罪也。”命左右速具鼎镬,将烹之。叔詹面不改色,拱手谓文公曰:“臣见得尽言而死。”文公曰:“汝有何言?”詹对曰:“君侯辱临敝邑,臣常言于君曰:‘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返国,必伯诸侯。’及温之盟,臣又劝吾君:‘必终事晋,无得罪,罪且不赦。’天降郑祸,言不见纳。今君侯委罪于执政,寡君明其非辜,坚不肯遣,臣引‘主辱臣死’之义,自请就诛,以救一城之难。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乃据鼎耳而号曰:“自今已往,事君者以詹为戒!”文公悚然,命赦勿杀,曰:“寡人聊以试子,子真烈士也!”不一日,郑伯立公子兰为世子,晋师方退。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B .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C .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D .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子,指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 B . “解”是“解除”的意思,与“庖丁解牛”的“解”字含义相同。 C . 寡人,与“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同义,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 . 烈士,文中指刚强不屈、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公不仅和烛武歃血盟誓,停止攻打郑国,还派遣自己的将领和士兵守卫郑国,共同对付晋国,衬托出烛武能言善辩的形象特点。 B . 为了让晋军撤退,烛武又为郑伯出谋划策,让他接得到晋侯宠爱的公子兰到郑国做世子,从而得到晋侯的谅解,以达到最终撤军的目的。 C . 晋侯认为叔詹不仅凭借职权让郑伯失礼于宾客,并且接受了盟约后却又怀有二心,要对他处以死刑,没想到叔詹却不惧刑罚,誓死力争。 D . 叔詹和烛武一样,都很讲究谋略。他列举自己在不同时期对郑伯的言行,在晋侯面前树立自己仁智忠勇的形象,最终被晋侯赦免并释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郑伯谓烛武曰:“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

      ②乃据鼎耳而号曰:“自今已往,事君者以詹为戒!”

    5. (5) 叔詹说服郑伯让自己前往晋军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 4.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薛诗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 B . 薛诗颔联使用倒装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写出了白海棠的生长环境和气质。 C . 林诗首联既交待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D . 林诗颔联写白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
    2. (2) 两首诗皆以花自比,请选择任一首诗,概括诗人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共6分)
  • 5.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文字紧凑,音调铿锵,以夸张之笔写出秦始皇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
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表情包创意古已有之,例如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脸谱是通行于剧场的表情符号。通常,红色绘制的脸谱表示忠义刚烈,黑色绘制表示正直勇猛,白色绘制往往作为奸臣的标记,如此等等。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道德褒贬与脸谱风格之间显而易见的呼应表明,古代戏曲擅长提炼与夸大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类型。这些角色代表了一个单纯而强烈的世界:是非分明,爱憎透彻,尽量祛除犹豫、妥协、矛盾、宽宥与谅解等暧昧的情感成分。

    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网络文化无法适应如此刚烈的气质。         的痛斥,         的赴死,         的悲伤,         的离别,古代戏曲垂青的那些情节过于沉重,以至于不堪重负。如今的表情包是一种“软性”的符号,更为适合这一代人的温情与宽容,令人开怀的幽默显现了出色的智商与情商,人们喜欢轻松地发一个表情包:萌萌哒!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义无反顾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撼人心魄 B . 慷慨激昂 义无反顾 撼人心魄 令人动容 C . 撼人心魄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义无反顾 D . 慷慨激昂 令人动容 撼人心魄 义无反顾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B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 C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提到了两种婚恋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具体内容如下:

    “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请同学们借助以上两种婚恋模式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 8. (2022高一上·遵义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直播带货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模式,自然不能忽视产品质量这个根本所在。,即使直播“出镜”说得天花乱坠,产品“首秀”卖的红红火火,若无过硬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也难以持续受网友追捧。要在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上多下功夫,方能赢得好口碑、招来更多“回头客”,呵护和推动直播带货行稳致远。

    要严格产品筛选,将产品质量作为入围直播带货产品的“硬门槛”,杜绝以次充好现象。要强化产品生产源头把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要加强农村网络、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渠道、补齐农村流通短板,打通直播带货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产品供应链体系。要完善产品溯源码机制,,强化网络销售秩序管理,畅通网民维权渠道,确保网民及时维护自身网购合法权益。

五、写作(共60分)
  • 9. (2023高二上·双流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