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手工业者和商人形成雇佣关系 ②生产过程是分工合作
③手工作坊普遍使用了机器生产 ④商人控制产品的销售
①罗马帝国的扩张 ②封君封臣关系的形成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八里尔银币见证全球贸易发展
②西班牙对美洲银矿进行了掠夺
③银币的材料全部来源于南美洲
④银矿开采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①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 ②三角贸易的发展
③地中海成为贸易中心 ④英国掌握海上霸权
1689年《权利法案》 | 1787年宪法 |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止法律,不得征税。 它确立了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 |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 国会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 |
1811年,移居英国的德国机械师柯尼希和保尔发明了用蒸汽机带动的滚筒纸平版印刷机。该印刷机可每小时印1000-1200张,是原来印刷机的5倍。 |
1814年,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首先采用了蒸汽印刷机。19世纪中期,《泰晤士报》的发 行量从1815年的每天五千份涨到了五万份左右。 |
1817年,柯尼希和保尔返回德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家蒸汽印刷机制造厂。 |
①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第一国际成立
③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④巴黎公社建立
材料一 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期待可以今后从中 缓解我们的食物匮乏……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该带上公驴和母驴、 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如果在这个移民数(按,指一千人)中有一百骑兵,那将 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
——哥伦布在美洲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件(1494年1月)
材料二 我听说你们最近带着大批人马来到这片土地,征服了许多国家,当地人民都生活在 水深火热中。从曾与你待在一起的印第安人那里,我已经了解到,所有拒绝归顺你的人注定会受 苦受难。你已经摧毁了加勒比人的独木舟和住所,屠杀了加勒比武士,掳掠了他们的妻子和孩子。 所有的岛屿都惧怕西班牙人,没人敢反抗你们。
——牙买加印第安部落酋长对哥伦布说的话(1494年7月)
材料三 近年来,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新伦敦等多座城市纷纷出现要求拆除城内哥伦布雕 像的请愿书,如纽约市民向市长请愿,新的雕像应该致敬莱纳佩人(美洲原住民),他们才是纽 约市的第一批居民。
——2020年6月9日新浪网
材料一 世界各地的棉花生产始于家庭组织,在古代,棉花产品的生产纯粹是家庭产业,每 一个社会单位完全自给自足。12-14世纪,意大利的企业家把原棉预付给周围农村的妇女,雇佣 她们纺纱;然后与城市里组织成行会的工匠签订合同,雇佣他们制造棉布;接着企业家给货物打 上自己的标记出口到海外市场。
——摘编自斯文 · 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
材料二 16-18世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历史场景
场景1 |
船只满载棉布和枪支等产品从利物浦港出 发。同时,大量运载着棉花等原材料的船 只进入利物浦。 |
场景2 |
种植园中,大量黑人奴隶正在种植棉花, 一旁还有白人监工。 |
场景3 |
欧洲商人用棉布在这里交换黑人奴隶,再 把黑人奴隶装入船只运走。 |
材料三由于印度棉织物柔软舒适,价格低廉,受到英国消费者的狂热需求。这种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商人对印度棉织品的模仿。由于英国劳动力成本昂贵,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英国出现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浪潮。
由于国内市场的有限,英国通过政治特权摧毁了印度曾盛极一时的棉纺织手工业,并垄断了棉织品市场。1830年英国议员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时说道:“我们用高额禁止性关税在英格兰排除了印度的制成品,并对将我们自己的制成品引入印度给予一切鼓励。”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当地织工签订合约,迫使他们以很低的工资向公司缴纳棉织品。许多织工为了避免被强制替公司织布,往往砍去他们自己的大拇指。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期间,法国面临奥、英、俄的威胁,1800年5月,拿破仑翻越 被奥地利人认为的天险——阿尔卑斯山,率领两万多军队突袭了正在意大利的奥地利四万多军队, 以少胜多大败奥地利。下面的两幅油画都描述了这场战役。
材料二
材料一 1792年的寒冬,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工兵上尉鲁日 ·德 · 李尔满怀爱国热情,写出了 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莱菌军团战歌》。两个月后,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法国 各地纷纷招募新兵,开赴巴黎,抗击外敌入侵。法国的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 向巴黎进发, 一名医生将《莱茵军团战歌》推荐给马赛军。很快,这首歌就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 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的这首歌,所以这首歌改名为《马赛曲》。1795年《马赛曲》被确立为法国国歌。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英格兰的布罗德伍德公司每年生产
的钢琴超过1400台。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使钢琴能够进入中产阶级的百姓家中。这一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财富的增加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歌剧成了当时人们的休闲选择。
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1811— 1886),将钢琴的技巧发展
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被称为“钢琴之王”。1837—1847年间,他在欧洲各国开展钢琴巡演,所 到之处无不风靡,观众为之疯狂,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李斯特狂热”。
——摘编自王卓凯《工业革命与欧洲近代钢琴艺术的发展》
材料三 某班级团支部想策划一期有关《国际歌》的宣传活动,他们查找到以下资料:
序号 | 资料 |
① | 鲍狄埃出身于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是巴黎公社的成员,参加了保卫公 社的浴血战斗。1871年,公社失败以后,他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共产主义的 坚定信念,写出了《国际歌》的歌词。 |
② | 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在法国工人党纪念鲍狄埃的活动中读到《国际歌》 的歌词,连夜为它谱写了曲子。 |
③ | 1902年,柯茨将《国际歌》译为俄文,《国际歌》曾作为苏联国歌和其他工人党的党 歌 。 |
④ | 1923年6月,《新青年》发表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 |
⑤ |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各项议程后,高唱《国际歌》。时 至今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都在《国际歌》的旋律中闭幕。 |
⑥ | 《国际歌》形象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 群众创造的,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劳动 群众要解放和发展,除了历史发展规律使然,还有劳动群众自己的觉悟和斗争。《国 际歌》正是无产者的歌。 |
⑦ | 列宁曾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 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个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着 《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
主题1 |
主题2 |
主题3 |
《国际歌》的创作 |
《国际歌》的流传 |
|
⑥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