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2023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 1.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B . 克乃夫·贝尔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虽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 C . 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审美感情。 D . 陶器纹饰的演化,具有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等种种特征。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量且种类众多的物质生产,是实现由旧石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向新石器时代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提升的必由之路。 B . 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C . 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D . 陶器纹样运用更加纯熟自然、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直至彩陶的出现,暗示着陶器的实用性有所减弱,而其审美性却愈加清晰。
    3.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彩陶,造型优美,纹样丰富,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B .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C . 甘肃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其中飞天的形象尤为精美,深入人心。 D .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
    4. (4) 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有何异同?
    5. (5) 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
  • 2.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刷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补、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 . 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 . 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 .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B . 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 . 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 . 经典国产剧被他国翻拍,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3. (3) 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 . 《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 . 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 . 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4. (4) “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习总书记发言当中的高频金句,现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加强或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共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5. (5) 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 3.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 , 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B .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C .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D .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B . “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 C . 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 D . 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 B . 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 C . 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 D . 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②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5. (5) 汉宣帝亲政后,对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 4.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国家兴亡,朝廷更替常常引起古人的感怀议论,如《过秦论》中,贾谊用“”两句,批评了秦王朝对于古代美政的抛弃和舆论高压的政策。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3. (3) 《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与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4. (4) 《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远道来访的情景的句子是“”。
    5. (5)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追溯了蜀秦隔绝、互不相通的漫长历史。
    6. (6) 《拟行路难(其四)》的“”两句将诗人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5.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6月17日,     的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作为海军专业技术杰出人才,在“深蓝”领域,马伟明是      的国宝级专家。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电磁弹射技术是利用电磁的能量推动被弹射物体,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在更早的时候,全世界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美国科学家用了21年、32亿美元开发出了这项技术,直接使得美国获得了      的海上霸杈。而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仅用几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和10年的时间,就掌握了电磁弹射技术,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个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B . 在“深蓝”领域 C .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 D . 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B . 这项技术如果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C . 如果这项技术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D . 如果这项技术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 6.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天是场冰与火的修行,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       , 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短时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喝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 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而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      

    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也不例外)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五、写作(60分)
  • 7. (2022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核心竞争力通常被看作是参与竞争的一方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人们对核心竞争方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与生俱来,如雪莲的耐寒、骆驼的耐渴;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要靠后天努力,并以龟兔赛跑、“驽马十驾”为例;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弯道超车,不仅需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更必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根本不存在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