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使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写作以娱乐读者为目的,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
就创作层面而言,现代作家和施耐庵那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利用的资源不是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是日常经验,因为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
日本评论家小林秀雄有一个观点,认为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而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个论述让人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的特定修养、特定出身、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和社会认知,甚至独属于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中越来越不重要。这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带有任何真正的情感,所有人物都可以互换而不具备特定性。一个写作者尽可以把故事编造得非常复杂离奇,因为今天有大量社会新闻来为之提供模板,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答案是否定的。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连带着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小说写作中已经失去了。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是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不是像小林所强调的那样∶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然而如果这样的真知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我们怎么跟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
真知的缺失同样存在于阅读层面。很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就去模仿小说,用小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文学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在文学和生命、和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深刻的联络。
(摘编自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材料二∶
书写“新人”是作家的课题,但是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1942年,他在《新人物·感情·气氛》一文中,敏锐地提出时代新人的问题∶“新的生活和不断的战斗产生了新的人,这些人不同于父亲的一代,甚至哥哥的一代,具备了新的感触、愿望和生活习惯。他们对现实生活负起了新的责任。”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些新人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但在抗战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意识和战斗热情迸发出来——他们斗志昂扬地加入斗争队列,扛起不同于父辈的崭新责任。
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变化,尤其是抗战后农村女性发生的变化。“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女性起初并不完全了解丈夫的抗日举动,但是经历了不舍离别、前去探望、归途遇险、目睹战斗场景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们成长了起来。这些英姿飒爽、开朗明快、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成为抗战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身影。
在孙犁看来,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的脚下。只有写出人物的时代差异,才能通过文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风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
(摘自刘卫东《孙犁带给我们的文学启示》)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神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侍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祥,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井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吗?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 , 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陇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①奋击,呴藉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隐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恣睢∶放纵、暴戾的样子。②呴藉∶跳跃。叱咄∶蹦跳呵斥。
①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桐竹赠张燕公
李伯鱼
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
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
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注
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
【注释】《庄子秋水》“夫鹅鹅(神话传说中与凤同类的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宋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天地间时间必须同步,哪怕原子钟误差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卫星定位也会 ① , 偏离实际地点达三十万千米之远。
孙家栋对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拿不出国产原子钟,卫星不可能上天。”一有时间,他就带着谢军往参与原子钟研发的科研单位跑,尽管他不催促大家,但大家都深感__② , 无不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投入原子钟研发工作之中。首席专家贺玉玲回顾原子钟数十年艰难曲折的研发之路,感慨万分地说“留给我们的时间太紧张了,密密麻麻的任务节点就贴在墙上。大家都是吃住在实验室,哪怕是凌晨两三点钟,我们也要爬起来去测试,去试验。记得我好几次答应带孩子去公园玩,却因为临时脱不开身爽约了。孩子问我∶妈妈 你们是做‘钟’ 的,怎么这样不守时? 我无言回答。”
经过多年 ③ 的努力,多家科研单位终于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正样产品——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第一颗应用星上时,平日里难得一笑的孙家栋,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 ①__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主要有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三种传入方式。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的。有意引进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蕙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更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 ② , 以至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爆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遭受的危害非常严重,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 种主要入侵物种,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 ③ , 才能筑起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铜墙铁壁”。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