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周王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②形成整套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③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④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①确立三省六部制
②建立台谏合一的监察制
③实行州县二级制
④用考试的方式选拨官员
①行省最初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监察机构
②行省后成为地方常设的最高级行政机构
③元朝在地方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④元朝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了差别对待措施
①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②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使选官制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④标志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①建立于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
②明显地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
③属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府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①要求人们忍受世间痛苦
②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
①成立国际法院
②法德和解,欧洲联合
③签订《非战公约》
④确定“大国一致”原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论语》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
《韩非子》 |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因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引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
材料一: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 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引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 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摘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进入1953年,朝鲜战争已近尾声,七月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周边最严峻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估计: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必须抓住这个得来不易而仍充满变数的历史机遇,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大步向前推进。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选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一:
随着绝对君主制的普遍建立和西欧各国民族自由的初步实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制试验即将进入它的实质性阶段。虽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生是一种国际性的现象,但具体的试验却还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进行研究的,而且事实上主要是在西欧的两个最先进的民族国家一英国和法国一进行的 (美国发生的试验作为当时英国试验的一种发展,也非常重要)。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拨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視....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摘编自(荚)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美国文官法(1883年)》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教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 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