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题1.5分,共40题)
  • 1. (2023高三下·岳阳月考) 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 . 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 . 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2. (2023高一下·宾县期末)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源远流长 B . 早期国家发展呈现连续性 C . 分封制度成熟于夏商时期 D . 夏商周君主均是天下共主
  • 3.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D .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 4.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 .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5.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推行郡县制 C . 攻打匈奴 D . 修筑长城
  • 6.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 7.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赵过在国家控制的公田上进行生产试验确定了代田法。这比当时的耕作方法每亩增产达到一斛,因而得到推广。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治粟内史,他亲自带领农夫下田推广牛耕,取得显著效果。这表明(    )
    A . 国家组织力量强大利于技术推广 B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C . 技术发明源于劳动人民生产实践 D . 大一统格局下的生产工具革新
  • 8. (2023高一下·大庆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 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智力低下者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郡县制的推行 B . 科举制的设置 C .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 10.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学教育受到冲击,分布各地的门阀士族以家庭教育的模式承担起传承儒学思想上的责任;除儒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士族家庭教育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 B . 察举制推动着儒学世家发展为门阀士族 C . 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此时期基本实现 D . 书法绘画艺术完成理性化和自觉化发展
  • 11.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 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 . 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 .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2.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
    A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B . 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C . 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 D . 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 13.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C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 . 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 14.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 .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 . 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 .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 . 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 15.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 . 从政治需要出发 B . 从天人关系出发 C . 从万物本原出发 D . 从人的本性出发
  • 16.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 .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 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 .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的现象 D .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17.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这主要表明(    )
    A . 地方民族首领具有高度自主权 B . 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 C . 清朝通过法律对西藏实施管辖 D . 清朝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
  • 18.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 1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模仿美国1787年宪法中“三权分立”模式,但因为自身国情与当时革命情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三权分立”与美国版的“三权分立”存在一定区别,在三大权力的归属方面,两者的最大不同体现在( )
    A . 立法权 B . 行政权 C . 司法权 D . 弹劾权
  • 20. (2024高一上·广州开学考)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 .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 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 .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 21. (2024高三下·武汉月考)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 .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 22.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 . 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B . 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 C . 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 .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 23.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在尼克松到中国的那一天,《参考消息》头版右上角通常登毛主席语录的地方登了一条列宁语录说“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而中国重返联合国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B .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C .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D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2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B . 体现了我国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C .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D . 表明了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 25.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
    A .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 . 早期城市出现 C . 私有制得逐渐产生 D . 国家开始形成
  • 26. (2024高一下·新津月考) 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 .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 .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 .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 27. 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
    A . 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 . 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 . 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 . 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 28.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 . 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B . 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 . 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D .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 2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    )
    A . 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 B . 语言宗教传播的广泛性 C . 文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 D .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 30.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公元前446年,雅典伯里克利成功的使伯罗奔尼撒联军无功而返后向公民大会提交报告,其中包括10塔伦特所谓“不时之需”的巨天花销。民众很爽快地同意了这笔款项,甚至根本不去调查。这表明(    )
    A . 执政官的权力弱化 B . 公民参政缺乏理性的一面 C .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D . 对外战争会影响制度建设
  • 31.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在中世纪欧洲,贵族身份世袭罔替,在非贵族阶层看来高不可攀。然而在意大利城市,银行家和富商却可以用财富换取爵位。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最初以行医为生,后来经商致富并开办银行,15世纪受封为贵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 . 意大利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 近代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 C . 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 . 君主专制和贵族势力衰落
  • 32.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 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 . 工业革命的推动
  • 33. (2024高一下·静海月考) 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 . 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 . 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 . 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 . 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 34.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在黑死病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面前,身份、等级与门第失去了意义。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把神学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饮酒放歌,寻欢作乐,不舍昼夜。”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 灾难下社会秩序的混乱 B . 面对死亡时的精神颓废 C . 神学束缚下的人性觉醒 D . 人文意识下的民主要求
  • 35.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书中首先瞩目东方,肯定“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欧洲的标准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    )
    A . 改变了欧洲原有的世界观 B . 反映了基督教文明的衰落 C . 加快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 .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
  • 36.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    )
    A . 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 B . 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 C . 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 D . 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
  • 37.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凯恩斯意在强调(    )
    A . 王朝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B . 工业化助推德国统一 C . 经济危机导致政治改革 D . 社会变革需暴力斗争
  • 38.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苏联学者普遍认为,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国家自上发起,千百万反对富农剥削,为争取自由的集体农庄生活而斗争的农民自下支持而实现的革命。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
    A . 重在消除社会阶层差别 B . 强化了对农业的管理 C .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3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写道:“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文中的“觉醒”主要是指(    )
    A . 亚洲人民都行动起来反帝反封建 B . 无产阶级开始领导斗争 C . 都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D .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40.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1949年美、英等12国建立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于1955年加入该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此做出强烈反应。据此可知该组织(    )
    A . 保障了欧美国家安全 B . 增加了欧洲安全的不确定性 C . 缓和了冷战紧张局势 D . 有利于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40分,共3道)
  • 41.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

    材料一: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材料二:可以说,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挑战了原有国家的稳固地位。这种新变化主要体现为跨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以及个人和国家团体力量地增强。前者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后者削弱了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如麦克格鲁所说,全球化经常与“领土性民族国家的危机”密切相关。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言论前沿》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前后,民族国家和经济全球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前,民族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构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3. (3) 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 42.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人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后经历了三个阶级的领导,这不失为一个显著特色。三个革命阶级前仆后继有意或无意地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展开革命活动,最终使中国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如图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知识,围绕“领导阶级与中国民主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3.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问题:

    1. (1) 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