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据《史记·五帝本经》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在位时,设置“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同时,舜还镇压了所谓的“四凶族”等反对势力。这说明当时(    )
    A . 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B . 专制王权正式形成 C . 原始民主制度完善 D .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 2.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武王灭商后,西周疆域不断扩大,当时西部的主要族群有“蜀、羌、微、卢”等;东部的族群主要以“东夷”和“越”人为主;南部的族群以“蛮族”居多;北部的族群有“肃慎”“扶余”与“东胡”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各族群的文化趋同 B .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多元一体格局凸显 D . 宗法制巩固了血缘关系
  • 3.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    )
    A . 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 . 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C . 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 .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 4.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主张;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的主张。这反映出(    )
    A . 两者都主张隆礼重法 B . 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 C . 战国时期各派思想走向统一 D . 儒法思想出现了融合趋势
  • 5.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全球通史》指出,秦始皇废弃了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黏合剂。这种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草书 D . 小篆
  • 6.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秦王朝统治时间仅有15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但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的“特别重要”体现在秦朝(    )
    A . 兼并六国并开发了边疆 B . 是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 C . 修灵渠并统一岭南地区 D . 建立了皇帝独尊的君主专制制度
  • 7.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下表所示是汉初不同皇帝在位时期施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说明汉初(    )

    记述

    时期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汉高祖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征收人头税)

    汉惠帝

    除(免除)田之租税,丁男徭役“三年而一事”

    汉文帝

    A . 政府重视经济恢复 B . 王国问题已经产生 C . 政府沿袭秦朝制度 D . 黄老思想成为主流
  • 8.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剑桥中国史》指出:“(在中国帝国行政官员选拔中,开始出现)凡候选人的观点反映了申不害或韩非著作精神的,就要受到歧视。培养中国官员的进一步措施表现出一种偏爱与孔子有联系的传统著作的明显的偏见。”推行这场选官制度改革的最可能是(    )
    A . 周武王 B . 秦孝公 C . 汉武帝 D . 魏文帝
  • 9.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在重用拥蜀大姓和平叛有功将领的同时,还派遣一些汉官如张嶷、马忠等担任南中郡守及庲降都督(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等要职,并留兵以守之。这一做法(    )
    A . 使南中割据力量遭到巨大打击 B . 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C . 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D . 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 10.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王敦、王导兄弟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些现象说明东晋(    )
    A .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 . 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C . 门阀士族开始形成 D . 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 11.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隋朝初年,文帝“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废除了前代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炀帝嗣位后又“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实行郡县制。文帝和炀帝的举措有利于(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C . 消除社会矛盾 D . 开凿运河促进交流
  • 12.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唐代中晚期,饮食服务业已经呈现出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态势。饮食服务业不仅分工进一步细化,还产生了一批靠自己劳动力为生的人,如服务员、饮食经理人等,而且其经营方式也逐步专业化,并带动了附属行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中晚期(    )
    A . 盛世局面的出现 B .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 13.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唐朝后期的皇帝不再定期与群臣商讨政策,反而越来越依靠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年轻的低级官员来起草文件和拟定政令,还开始使用宦官做他的私人代理以绕过正规的行政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枢体制发生异变 B . 中央制度形同虚设 C . 宦官制衡皇权统治 D . 官员选任注重才能
  • 14. (2022高一上·泸县期中) 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唐德宗在《定两税诏》中曰:“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准擅兴赋,以枉法论。”这两则史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
    A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 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C . 扩大了征收赋税对象 D . 遏制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 15.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这体现了当时(    )
    A . 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 . 道教成为思想主流 C . 佛教和儒家伦理相抵触 D . 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 16.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下图为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该画描绘了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 .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 B . 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合 C . 史料价值和审美趣味的结合 D . 人文情怀和尚武精神的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18.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实际上,孝文帝选中洛阳作为都城,是因为西边的关中在北魏统治之下,而至于东边,他也无须再经营燕赵,故东西都可放心。他的目的:一是汉化,二是南伐。因为要吸收汉文化,所以作为数百年政治文化中心的汉晋旧都就成为理想的都城。当南北军事力量相等时,洛阳接近南境,就是不利条件;但当北方势力强于南方时,洛阳便于向南扩张的地理位置,又成为孝文帝迁洛的主要依据之一了。

    ——摘编自周一良《读<邺中记>》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孝文帝进驻洛阳。次年便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和“禁胡语胡服”,并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太和二十年(496年),大改姓氏,包括拓跋焘(北魏太武帝)以来的八大诸姓在内,改了一百余鲜卑姓为汉姓。

    ——摘编自史苏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 19.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朝史学家路振的《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动荡),衣冠(士族)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移民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二:唐代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经济地位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动是连带在一起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向南移动,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比如,诗人在浙西、婺、衢、皖南之宜州、池州和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相继涌现。

    ——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 20. (2022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胡僧宣经图》

    ——选自兰钰嵛等《汉代画像石(砖)中的读书图》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选自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

    熹平石经是在东汉蔡邕等官员的倡议下,在太学门外镌刻的儒家经文,它们是太学、郡县学的规范教科书和考试标准,也是察举制中测试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汉代文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