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课内基础知识(24分)
  • 1.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bó)      进(bié)      望(qì)        马十架(nú) B . (suǐ)      如(pì)      而不舍(qiè)   木直绳(zhònɡ) C . (yú)      步(guǐ)      骑(jì)        以为轮(róu) D . 稿(pù)      亲(shěnɡ)    蟹(áo)        金石可(lòu)
  • 2. (2023高一上·枣强月考)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②学于师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遗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吾从而之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 . 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 . 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 3.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 B . 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 . 其闻道也固先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 . 择师教之                  吾从师之
  • 4.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 微斯人,吾与谁归 D . 忌不自信
  • 5.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代) B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 6.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 .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 .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 .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 7.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 . 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 , 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 . 学问贵在问,要问就不要怕贻笑大方 , 而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嘲笑虚心求教的人的。 D . 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的残羹冷炙
  • 8.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 .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 . 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 . 要解除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国内大循环”,关键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进程。
二、课内外阅读(68分)
  • 9.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 .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 .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 . 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 , 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 .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 .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 B .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 C .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 D .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 10.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小说阅读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2. (2)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 11.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 , 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 , 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 .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 .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 .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 . 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 . “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 .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 . 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 . 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 . 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②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2.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2. (2)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 13.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 (4)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两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化作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
    5. (5)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做弟子的不一定不如老师,做老师的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因为“”。
三、写作(60分)
  • 14. (2022高一上·南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服饰文化、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