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顺德德胜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24分)
  • 1. (2022七上·德胜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 (2) 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词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3.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为政》)
    4. (4)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 (5) 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首诗。

  • 2. (2022七上·德胜期中)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水藻真绿,把终年zhù xù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 (2) 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 lì lín人间。
    3. (3) 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美不胜收。
    4. (4) 双腿tān huàn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 3. (2022七上·德胜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操场上,凉爽的秋风在捉迷藏,树叶也“沙沙”地在那里匿笑 B . 心胸狭隘的人无法容纳不同的意见,这会妨害自己的认知与学习。 C . 班长黄明办事稳重,以理服人,同学们对他所说的话都会随声附和 D .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
  • 4. (2022七上·德胜期中)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多数受访者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把“加强”改为“提高”) B .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删去“旨在”) C .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审慎的态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将“功”改为“成败”) D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千米,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将“建设”和“规划”对调)
  • 5. (2022七上·德胜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青春豪情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时的曹操已五十有余,仍觉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在召唤着他,自己任重而道远。他激情难耐,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千古名句,可见其暮年豪情丝毫不逊于青年一代!

    1. (1) 下面对“材料”中【甲】【乙】两幅书法作品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图属于行书作品,【乙】图属于隶书作品。 B . 【甲】作品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C . 【乙】作品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D . 【甲】作品字体纵横洒脱,一气呵成;【乙】作品字体均匀硬瘦、神采清秀。
    2. (2) 正值青春的我们对青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请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续写句子,要求从《三国演义》中选取人物和事件。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豪情,是曹操东临碣石,抒写抱负的凌云壮志;青春是智慧,是诸葛亮运筹帷幄,草庐定计的深谋远虑;

二、 阅读理解
  • 6. (2022七上·德胜期中)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 去后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与友行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后乃    

      而去

    2. (2)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魏文侯与虞人猎/君与家君日中 B . 往,身自罢之/去后 C . 天又雨,公将焉/知者不如好之者 D . 魏于是乎始/人所难
    4.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5. (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②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7. (2022七上·德胜期中) 非连续文本阅读理解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丐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 (1) 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 . 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 . 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 . 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3. (3) 以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课文”?

      第一单元  阅读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一单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须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8. (2022七上·德胜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

    思念田沟鱼

    黎衍俊

    ①我的家乡在南海岸边上。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人对吃颇为讲究,烹饪文化底蕴深厚,菜香远方。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乡人对山珍、海鲜的烹饪别出心裁,碟碟都让人垂涎不已。

    ②有一年,政府部门让我编写《特色美食》一书。我组织撰写者、摄影师等人用了将近一年才编好。书分“大海的味道”“田野的味道”两部分。我们尽情谱写大海的鱼虾,挖掘田野的珍藏,搜集民间美食历史和烹饪秘诀,力求让家乡传统美食文化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

    ③一天,我将初稿带回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看到书中美丽的菜图,便翻阅起来。她说:“这些菜全是海参、石斑的,怎么没见家乡的‘田沟鱼’,‘田沟鱼’最香。”

    ④是啊,怎么连家乡的“田沟鱼”都忘记编写进去了呢?

    ⑤“田沟鱼”是家乡人的称呼,是田野中自然繁殖生长的小鱼,因生活在田间的“排水沟”里,故称。

    ⑥家乡的“田沟鱼”种类繁多,五颜六色,非常美。小时候常会捕回家中,用玻璃瓶养着。瓶中放些水草,鱼儿在草中游荡,逗着玩,很有趣。村民大多不懂鱼的学名,沿用祖宗冠以的“土名”来称呼。比如“阿记娇”“花肚屎”等。

    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生活艰辛,都喜欢捕“田沟鱼”来添补营养。

    ⑧六月早稻收割,泥土翻新,“田沟鱼”散游在水田中。夏天骄阳似火,田水常被太阳晒得烫手。田间的一些鱼儿会被烫死,一些会在田埂下冷泉旁,集体寻求掩护。这是捕捉的最佳时间。家乡捕“日晒鱼”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⑨少年时,我会常常带着妹妹们去抓“日晒鱼”。我们有的拿竹篓,有的拿小簸箕,有的拿锄头,正午出发。在田里搜寻,浅水处直接用簸箕抓,深水处就用泥土圈起来,用簸箕挖干水再抓。田埂旁的小洞是螃蟹“居住地”,常有水蛇在里面,我们按照母亲的指导,先用木棍插进去,撞几下,觉得安全后再用手塞进去抓螃蟹。妹妹们没有经验,常被螃蟹钳钳得哇哇大叫。但她们并不害怕,抓了一个又一个。下午三四点回来时,个个全身湿透,脸色通红。我们扛着满筐鱼蟹归来,心花怒放

    ⑩母亲是烹饪“田沟鱼”的好手,用家中自制的豆豉、芋苗、酸菜等做配料煮“田沟鱼”,味道清香扑鼻,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每当此时,母亲都会吩咐我煮饭要多加点米,让妹妹吃个饱。

    ⑪母亲手把手教我们煎“田沟鱼”。总是边煎边说:“煎鱼急不了,小火煎鱼不会糊,煎到金黄色才香……”

    ⑫我对母亲说:“您一语点醒梦中人。书中的菜,煎炸焖炒,样样好,但如果没有‘田沟鱼’,这本书真的缺味道了,谢谢母亲。”

    ⑬我回到老家,将想法告诉村里人。他们说,“田沟鱼”几乎绝迹了。

    我愕然。田园广阔,田沟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啊,怎么会几乎绝迹了呢

    ⑮堂兄阿贵说话风趣。他说:“过去,晚上田园蛙声一片,有擂鼓、有唱歌,像大型音乐会,用灯火一照,到处可见它们在‘谈恋爱’。现在,青蛙、‘田沟鱼’等难见了,几乎都走‘黄泉路’了,就连山上的鸟儿也少多了。”

    ⑯大叔说:“年轻人常劝大家不要滥用农药,一来作为农药残留超标,危害身体;二来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害虫越来越多,益虫越来越少,会吃大亏,可就是没人愿意听。”

    ⑰告别乡亲。回来时,因找不到“田沟鱼”,心中自然失落。当然,这不止是为一种美味的失去,而是想,自然界里,还是有益于人类的物种,都值得尊重和保护。

    ⑱“田沟鱼”还能回来吗?我在思念着。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田沟鱼”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 (2) 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扛着满筐鱼蟹归来,心花怒放

      ②我愕然。田园广阔,“田沟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啊,怎么会几乎绝迹了呢?

    4. (4) “田沟鱼”还能回来吗?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作文写作(50分)
  • 9. (2022七上·德胜期中) 作文

    以《那一次,我真   ▲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