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 结论 | |
A |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
B |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 西周出现原始农业 |
C |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
D |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甲骨文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
地区 | 苏南、浙北 | 安徽 | 四川汉中 | 湖北 | 江西、湖南 | 闽、粤、桂 |
人口 | 30多万 | 约17万 | 约15万 | 约6万 | 各1万多 | 少量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①玄奘西游 ②法显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鉴真东渡日本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任用高官 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材料一: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里提到“魏晋以后,门阀政冶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阐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三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他的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