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建模...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Ⅰ(共10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 1.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古代中国栽培的农作物有粟和水稻,并出现了养蚕缫丝技术和彩绘陶器,请问属于这个时期的遗址是(   )
    A . 二里头遗址 B . 大汶口遗址 C . 良渚文化遗址 D . 殷墟遗址
  • 2.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先秦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主张。下列言论与该思想流派相对应的是(   )
    A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 .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C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3. (2023高一下·延津月考)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实施了下列哪一措施(   )
    A . 焚书坑儒 B . 攻打匈奴 C . 修筑长城 D . 郡县制度
  • 4. (2023高一上·吴兴月考)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被“族”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战乱频繁   ②刑罚严苛   ③徭役繁重   ④赋税沉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 5.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下表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帝王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平帝

    博士弟子

    50人

    100人

    200人

    1000人

    3000人

    7000人

    A . 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 .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最主要途径 C . 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 .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 6.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 . 公元5世纪初期 B . 公元6世纪初期 C . 公元5世纪末期 D . 公元6世纪末期
  • 7.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
    A . 政事堂 B . 尚书省 C . 门下省 D . 中书省
  • 8.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介绍唐朝时人们会想到“三省六部”“科举选才”“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最能概括这些主题的是(   )
    A . 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B . 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
  • 9.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这体现出宋代治国理念是(   )
    A . 守内虚外 B . 强干弱枝 C . 崇文抑武 D . 文武制衡
  • 10.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中国古代某一政权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又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一政权是(   )
    A . 辽朝 B . 金朝 C . 西夏 D . 元朝
二、选择题Ⅱ(共15题,每题3分,满分45分)
  • 11.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 . 具有继承性质 C . 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 . 彼此联系密切
  • 12.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 . 周王 B . 各级贵族 C . 平民 D . 新兴地主
  • 13.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材料中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 B . “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力过大 C . “其专在上”是指权力集中于郡守 D . 顾炎武认为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 14.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   )
    A . 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 . 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 C .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 . 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
  • 15.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汉武帝即位后,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等。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了(   ) 
    A . 汉初经济凋敝的现实 B . 儒家仁政思想的要求 C . 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D . 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
  • 16.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 17.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 . 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C . 巩固了隋的封建统治 D . 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
  • 18.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
    A .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9.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 . 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 . 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 . 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 20.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 B . 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C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 D . 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
  • 21.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自沧海,皆不贵粮,取给于路。”该材料(   )
    A . 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 B . 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C . 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 . 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
  • 22.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 . 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 . 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 . 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 . 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 23.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
    A .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 .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 . 代表中央处理地方事务 D .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 24.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图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形势图,仔细观察四副地图,按照时间先后的排序应该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②④①③
  • 25.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刻制的七个石碑,其中六篇刻石记载于《史记》,《峄山石刻》因拓本流传至今。以下是关于刻石节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峄山石刻》属于历史研究中的实物史料 B . 可印证秦朝的制度建设、统一文字等史实 C . 可作为研究汉字变迁及书法史的参考资料 D . 是第一手史料,关于秦的记载可信度很高
三、材料题(共3题,满分35分)
  • 26.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治国先治边,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丰富的边疆治理理念、方略和策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二: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主要原因及重大举措。(照抄原文不得分)
    2. (2)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元代对吐蕃、台湾是如何管理的,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成功之处?
  • 27. (2022高一上·霞浦期末)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并举一典型实例说明。
  • 28.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夏、商、西周

    战国、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名称

    世卿世禄

    荐举制、军功授爵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方式

    宗法世袭

    举荐、军功

    德才

    中正品评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德才

    品第

    才学

    材料二: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三: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

    1. (1) 依据所学,完成表格①②处相应内容填写,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至少写出两个角度)。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发展的变化,并用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3. (3) 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结合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