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 ·不二》云: “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 ·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 · 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  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  《左传 · 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  曰:‘古也有志: 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 ”孔子以“克  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 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 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 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 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 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 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 政》)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 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 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 也。”(《离娄上》)“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告 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 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 所为,义也。”(《尽心下》) 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 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 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 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 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 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 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 这就是孔子 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 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 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  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 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  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  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 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 的道德原则。 B . 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 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 . 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 次。 D . “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 思想的核心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 传弟子。 B .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 . 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 规范。 D .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 (3)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 想范畴( )
      A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克己复礼。 D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 2 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
    5. (5) 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
  • 2.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儿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一一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1. (1)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 鲁莽好勇之人。 B .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 运用双关手法。 C . “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既可理解为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 D .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2. (2) 本小说采用了故事新编的形式,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 (3)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B .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C .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D .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 B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C . 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 . 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纪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 B . 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 C . 李密通过王伯当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 D . 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

      ②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

    5. (5) 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生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夭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 (1) 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 . 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 . 贺词开头即以 “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 . 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2. (2) 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 5.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提出君子要克制物欲,也要“ ”才能达到“好学”的标准。
    2. (2)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3. (3)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用雁、鱼的典故来表达思妇对游子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6.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 触摸   ①   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   ②   , “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美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   ③   。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 7.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  ①   ,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 , 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  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南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材料二: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