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更新时间:2022-12-28 浏览次数:6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 . 营养结构 B . 垂直结构 C . 水平结构 D . 时间结构
  • 2.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下图表示人体局部细胞及其周围的生存环境(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②中有淋巴细胞 B . ⑤为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C . 若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状态下④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③处 D . 若图中①为胰腺细胞,则其分泌的胰蛋白酶释放在③、④、⑤中
  • 3. (2023高二下·浙江月考) 研究人员用加入了一定量DDT的培养基混合饲养一群果蝇,DDT的用量随果蝇群体繁殖代数的增加而逐代增大。经几十代后发现,果蝇群体对DDT的耐药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DDT的使用导致果蝇个体产生了耐药性突变 B . 果蝇群体对DDT耐药性的逐渐增强是选择的结果 C . DDT的使用使果蝇群体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 对DDT耐药性强的果蝇与不具耐药性果蝇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 4.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某动物细胞的质膜结构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分子①在水面自发形成双层磷脂分子层 B . 分子①在水中自发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层 C . 分子②是糖蛋白,有些具有信息交流作用 D . 分子③在质膜中的分布体现了膜结构的对称性
  • 5.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嘉兴南湖放养着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草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主要以水草为食;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四大家鱼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 C . 南湖水生生物群落的边界与南湖的水体边界基本一致 D . 与鲢、鳙鱼间的生态位重叠相比,鲢、青鱼间的生态位重叠更多
  • 6.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人类遗传病中,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某家庭中,有一个手指正常但患血友病的男孩,母亲短指不患血友病,父亲表型均正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孩子的祖父可能为短指且患血友病 B . 孩子的外祖母可能为手指正常且携带血友病基因 C . 这对夫妇生一个血友病女孩的概率是0 D . 这对夫妇生一个短指无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1/4
  • 7.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干旱条件下叶片中脱落酸含量上升,引起叶片气孔关闭 B . 发育中的果实能够释放较多的乙烯,促进果实有机物的积累 C . 赤霉素处理未萌发的水稻种子,可提高种子中淀粉的分解速度 D . 离体的叶片上细胞分裂素处理部位与对照部位相比,前者更能保持鲜绿
  • 8.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某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分裂间期的G2期已有一对中心体存在 B . 在前期较晚时通过细胞骨架的变化形成纺锤丝 C . 后期的染色单体数目和染色体数都是中期的两倍 D . 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环沟后缢裂为两个子细胞
  • 9.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布氏田鼠适宜在退化的草原生存,它以植物为食,会直接破坏植被。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 , 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到。两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调查方式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数(只)

    雄性数 (只)

    初捕

    32

    32

    18

    14

    重捕

    34

    4

    18

    1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田鼠的种群密度略低于272只/h m2 , 性别比例(雌:雄)为1:1 B . 田鼠的种群密度略高于272只/h m2 , 性别比例(雌:雄)为6:5 C . 田鼠的种群密度略低于136只/h m2 , 性别比例(雌:雄)为6:5 D . 田鼠的种群密度略高于136只/h m2 , 性别比例(雌:雄)为9:7
  • 10.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成熟植株需要长日照处理或低温(2~7℃)处理后方能开花。研究发现,使用外源赤霉素处理拟南芥成熟植株,可使植株在无长日照的常温环境下开花。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组别

    组1长日照

    组2低温

    组3短日照

    组4短日照+GA

    组5常温+GA

    野生型植株

    开花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开花

    GA合成突变体

    不开花

    不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开花

    注:“GA”为赤霉素;“GA合成突变体”指不能合成内源赤霉素但对外源赤霉素反应正常的植株;“+GA”表示对植株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赤霉素

    A . 组1、组3和组4的环境温度是常温 B . 组2和组5的日照条件为长日照 C . 长日照处理可能促进拟南芥合成赤霉素 D . 低温或长日照后才能开花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
二、选择题组
  • 11.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黄土高原上,科研人员选择了弃耕年份分别为3年、26年、46年和149年的4块弃耕地进行研究。调查统计了多种植物后,根据相对数量和相对地表覆盖度计算其重要值,从而确定优势种。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各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变化如下图。

    1. (1) 在弃耕地中调查统计植物的丰富度,合理的方法是(   )
      A . 样方法 B . 标志重捕法 C . 总数量调查法 D . 生活痕迹计数法
    2. (2) 下列关于4块弃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每块弃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 每块弃耕地的植被没有形成分层,不具有垂直结构 C . 26年弃耕地中,达乌里胡枝子取代猪毛蒿成为优势种 D . 46年弃耕地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3. (3) 当地弃耕地演替后形成的顶极群落是(   )
      A . 森林 B . 草原 C . 荒漠 D . 沙漠
  • 12.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马铃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富含淀粉和蛋白质,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1. (1) 为了检测马铃薯块茎中的营养物质,将马铃薯块茎研磨、过滤后获得上清液,均分为3组。分别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双缩脲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并振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3组的实验结果需要与淀粉、蛋白质和还原糖标准样液的反应结果进行比对 B . 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未出现红黄色沉淀,说明上清液中不含还原糖 C . 双缩脲试剂A和B等体积混合后加入上清液 D . 加入碘-碘化钾试剂是为了检测过氧化氢酶
    2. (2) 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活动中,加入实验装置的试剂和物质如下表所示。

      组别

      V

      吸附有马铃薯匀浆的滤纸(片)

      3

      3

      3

      3

      缓冲液pH

      5.0

      6.0

      7.0

      8.0

      3%的H2O2溶液(mL)

      2.0 

      2.0

      2.0

      2.0

      0.5分钟收集气体(mL)

      1.0分钟收集气体(mL)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滤纸片上吸附的马铃薯匀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 . 酶具有高效性,滤纸片吸附的匀浆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C . 为减小实验误差,可用1套实验装置重复进行4组实验 D . 若加入的3%H2O2溶液的量过少,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3. (3) 下列对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生乳酸 B . 厌氧呼吸的场所位于细胞溶胶 C . 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D . 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氧化为乳酸
  • 13.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将绵羊引入某海岛后,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 (1) 1840年绵羊种群的增长处于(   )
      A . 开始期 B . 加速期 C . 转折期 D . 饱和期
    2. (2) 1860年以后,绵羊数量基本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860年后,某些年份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可能是负值 B . 1860年后,种群数量能达到最大值是因为种内斗争最小 C . 1860年后,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与衰退型交替出现 D . 若初始引入的绵羊数量加倍,则1860年能达到的种群数量也会加倍
    3. (3) 影响绵羊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 B . 食物属于非生物因素 C . 当地的年降水量属于外源性因素 D . 羊群的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
  • 14.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玉米(2n=20)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雌雄同株,可自交也可杂交。玉米籽粒的甜与非甜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发现,将纯种甜玉米(甲)和纯种非甜玉米(乙)间行种植,植株甲的玉米穗上同时有甜玉米籽粒和非甜玉米籽粒,植株乙的玉米穗上全为非甜玉米籽粒。

    1. (1) 下列关于玉米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玉米雌、雄花序的形成由性染色体控制 B . 玉米染色体的物质组成为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C . 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DNA数为40 D . 玉米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可观察到染色体组型图
    2. (2) 有同学用放有黑、白围棋子的2个围棋罐为材料,模拟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籽粒长成的植株进行自交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2个围棋罐分别模拟雌、雄花序 B . 每1个围棋罐中的黑子和白子数量需相等 C . 两罐中各摸取1粒棋子,记录组合结果以模拟非甜玉米植株的配子 D . 将摸出的棋子放回罐中后混合均匀再重复摸取,并尽可能多操作
    3. (3) 植株甲上的非甜玉米籽粒长成的植株进行单株种植,发现有一株的某个玉米穗上所结籽粒明显不同于其他。下列现象及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若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可能是显性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B . 若所结籽粒全为甜玉米,可能是含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C . 若所结籽粒甜与非甜数量接近,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显性纯合子致死 D . 若所结籽粒甜与非甜数量接近,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某类雌配子不育
  • 15.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屈肘反射是人体常见的反射之一,下图为屈肘反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神经元,突触1和突触4是抑制性突触,突触2和突触3是兴奋性突触。

    1. (1) 神经元是神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都有多个轴突和一个树突 B .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定与效应器相连 C . Na+、K+进出神经元的方式都是易化扩散 D . 静息时神经元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 (2) 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刺激位点1,突触1和突触3处都有神经递质释放 B . 刺激位点2,突触2和突触4处都有神经递质释放 C . 刺激位点1,②④上都有神经冲动产生 D . 刺激位点2,①③上都有神经冲动产生
    3. (3) 关于屈肘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刺激肌梭能在脊髓处产生痛觉 B . 刺激肌梭能引起屈肌和伸肌收缩 C . 刺激位点1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 . 持续刺激位点1,屈肌不能持续收缩
    4. (4) 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其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λ值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1之比(λ=Nt+1/N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乙生物间存在着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 B . 当种群数量为n1时,一年后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将超过甲 C . 当种群数量为n2时,甲、乙两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相同 D . 当种群数量超过n2时,甲、乙的种群数量可以回归K值
  • 16.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是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其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的胞内部分变化如图1所示,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需通过葡萄糖转运载体(GT).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X,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

    研究1:药物X由胰岛素和GT抗体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胰岛素和GT抗体都能可逆地发挥作用,且GT抗体与GT的亲和力大于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

    研究2:研究人员将足量的带有荧光标记的X与红细胞膜悬液混合,发现膜上荧光强度逐渐上升。当膜上荧光强度稳定在峰值后,分成若干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膜荧光强度再次稳定,结果如图3所示。

    研究3:研究人员现,糖尿病患者使用X后进餐,患者的血糖水平初期上升,中期下降,晚期可保持相对稳定。

    1. (1) 下列对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胰岛素能促进糖原分解 B . 胰岛素受体分布在细胞内部 C . 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作用 D . 抑制受体胞内部分的磷酸化能促进胰岛素的作用
    2. (2) 依据材料,下列选项对X作用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低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GT结合 B . 低血糖水平下,X促使细胞膜上GT数量增多 C . 高血糖水平下,X促使细胞加快摄取葡萄糖 D . 高血糖水平下,X更多的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3. (3) 依据研究2材料和图3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红细胞膜上有GT B . 葡萄糖不能使红细胞膜GT数量增加 C . 葡萄糖与X竞争结合胰岛素受体导致荧光强度下降 D . 继续升高葡萄糖浓度,膜荧光强度不会下降到0
    4. (4) 依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糖尿病患者进食后初期血糖上升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B . 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血糖下降与药物X和胰岛素受体结合量减少有关 C . 与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中期相比,晚期时药物X和GT结合量增加 D . 正常人服用药物X后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三、综合题
  • 17.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同学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以黑藻、NaHCO3溶液、光源、大烧杯、精密pH试纸和氧传感器等为材料用具,图1为该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为黑藻的类囊体部分膜结构及其相关反应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电子传递途径。

    材料二:今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攻关,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涉及60多步生化反应。科学家优化构建出从CO2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的人工途径。其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图3),除了第①阶段利用无机催化剂,其余②~④阶段都是利用自然界植物的酶系统优化组装而成。

    1. (1) 在材料一中,改变图1装置中 NaHCO3溶液的浓度进行实验,可用于探究。在相同时间内,除了用装置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还可用来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本实验还可以改变(多选A.光源功率 B.光源波长C.光照时间 D.水温 E.黑藻用量)来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 (2) 图2所示的膜结构含有光合色素,可用法分离光合色素。水光解获得的电子最终传递到光反应产物中。已知ATP的合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H的扩散,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一部分H+通过方式从外侧转运到类囊体腔中。
    3. (3) 在材料二中,过程①和②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和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在自然界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过程③和④可发生在内;过程③也可发生在细胞溶胶,合成的葡萄糖一部分转变为后用于蔗糖的合成。
    4. (4) 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能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可利用作为能源,既能合成“人工淀粉”,解决粮食危机,又有利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
  • 18.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登革病毒的结构与HIV类似,外层脂类膜上嵌有病毒蛋白,内部有单链RNA.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水肿、出血和尿量增多等症状。下图表示人体抵抗病毒的部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图示主要显示了人体对抗登革病毒的免疫过程。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人体内产生2种抗体,这表明病毒表面存在。下列物质最可能引发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是(A.病毒RNA B.外层脂类膜上的磷脂 C.病毒衣壳蛋白D.外层脂类膜蛋白)。
    2. (2) 图中甲细胞是细胞,乙、丙细胞是。过程1是指甲细胞识别并结合巨噬细胞上的。当甲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导致人体抗体产生量,原因是细胞被致敏后,需要甲细胞分泌的激活,才能增殖分化产生出分泌抗体的细胞。
    3. (3) 登革热患者常出现发热、局部组织水肿和尿量增多的症状,原因在于抗体1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体,引起增加,从而使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同时发热导致患者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对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下降,使垂体释放的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 19.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蜂巢通常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数量较多的工蜂组成。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2n=16)发育而成,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蜂王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能正常产生卵细胞(n=8),工蜂是丧失了生殖能力的雌蜂,雄蜂同蜂王交尾,能产生染色体组成与其体细胞相同的精子。

    材料二:蜜蜂的腹肢有沟(花粉筐),沟有毛(花粉刷)。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野生蜂群中少数具有长毛、深沟的突变型雄蜂,并用此雄蜂改良了野生型工蜂短毛、浅沟性状,培育出了工蜂全为长毛、深沟性状的突变型蜂群,以采集更多的蜂蜜。

    材料三:蜂毒是蜜蜂尾部腺体排出的毒汁且成分复杂,其中的蜂毒肽是含有2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科研人员提取了蜂王毒腺相关RNA并导入到棉铃虫卵中,获得了蜂毒肽前体;通过mRNA→cDNA反转录出了蜂毒肽基因。

    1. (1) 蜂王生殖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存在个染色体组,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填“有”或“没有”)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蜂王和工蜂可由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发育的来,两者产生多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蜜蜂遗传中存在表观遗传现象,从分子水平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
    2. (2) 研究发现,雄蜂与蜂王交尾后短期内即死亡。蜜蜂的沟、毛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2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材料二中的突变型雄蜂与野生型蜂王为亲本杂交,获得的F1全为野生型。

      ①亲本中突变型雄蜂的基因型为,野生型蜂王的基因型为。F1中野生型蜂王的基因型为

      ②以F1为材料经多次杂交获得长毛、深沟突变型蜂群的培育方案如下(要注明表型):取F1中的野生型蜂王与交配得F2;选出F2中的交配得F3;选出F3中的突变型蜂王与交配得F4 , 由F4组成的蜂群即为突变型蜂群。F3中的工蜂中,突变型占

    3. (3) 材料三中提取的RNA,在棉铃虫卵的细胞中经过过程产生蜂毒肽前体,该过程需要携带氨基酸的进入核糖体。通过mRNA→CDNA反转录出的蜂毒肽基因一般与蜜蜂体内的基因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写出1点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