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 . 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 . 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 . 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 . 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
      A .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 .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 . 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 2.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就是。”昆宁先生指着我说。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老天爷知道,当时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所以我说很好,还希望他也好。

    “感谢老天爷,”陌生人回答说,“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道。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

    ……

    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有关这种契据的事,我以前听他们谈得很多,现在我想,那一定是他以前立给债权人的某种约定偿还债务的借据,不过当时我弄不清这是怎么一回事,把它跟从前在德国流行一时的魔鬼的文件混为一谈了。最后,这个文件不知怎么的,好像不碍事了,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这么一来她指望,再过六个星期,他就可以获得自由。

                                             (宋兆霖译,有删改)

    文本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节选)

    【德】海因里希·伯尔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现在又被摇晃着抬过门口了,在这一刹那间,我看到了肯定会看到的东西:当这所学校还叫托马斯中学的时候,门上曾经挂过一个十字架,后来他们把十字架拿走了,墙上却留下了清新的棕色痕迹,十字形,印痕深而清晰,比原来那个旧的、浅色的小十字更为醒目;这个十字印痕干净而美丽地留在褪了色的粉墙上。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重新把墙刷了一遍,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刷成了玫瑰色的,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他们咒骂了一阵,但也无济于事,棕色的十字仍清晰地留在玫瑰色的墙上。我想,他们准是把涂料的经费都用完了,因此再无计可施。十字还留在这里,假如再仔细地看看,还可以在右边的横梁上看到一道明显的斜痕,这是多年来挂黄杨树枝的地方。那是门房比尔格勒夹上去的,那时还允许在学校里挂十字架……

    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

    (黄文华译,有删改)

    【注释】①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关道,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铭文便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小说中这一铭文被德国纳粹党用作军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1. (1)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米考伯先生“衣服破旧”却“装了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还拿着“有气派的手杖”,体现他好面子的特点。 B . 文本一中,初次见面时,米考伯先生对“我”“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可以看出他八面玲珑、伪善的特点。 C . 文本二中,“我”认为炮声“令人惬意”,并幻想自己的名字“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可见其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 D . 文本二中,“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而“失声呼叫”,而医生“只是耸了耸肩”,让“我”深感其冷漠。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对米考伯先生有生动的外貌、动作描写和较多心理描写,并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一形象的某些特征。 B . 文本一童年时的大卫在叙述时,不时穿插“如今”成年后的大卫的评价,两个大卫交叠深化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C . 文本二围绕一个中学少年兵“我”受伤后反复辨认所在地是否为母校展开,随着“我”的意识的流动不断变换场景。 D . 文本二,受伤后迎接“我”的不是幻想中的荣耀而是身体残缺造成的痛苦,这结局本身就蕴含着对军国主义的强烈讽刺。
    3. (3) 文本二多次出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段铭文,有何用意?
    4. (4) 两篇选文,一篇以十来岁的儿童为叙述者,一篇以十多岁的中学生少年兵为叙述者,都采用了未成年人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共通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 ,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请与孔子周                      适:到,往 B . 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 《诗》可以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D .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结交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 . “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 . 《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 .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 (4) 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 . 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 . 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6. (6) 《论语》和《孟子》在论述道理时各有特点,请结合材料乙、丙加以分析。
  • 4.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 (1) 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B .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 C . 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D .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形象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
    2. (2) 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 5.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四章》中,老子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发现了“无”的意义:“”。
    2. (2) 《大学之道》中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4. (4) 《将进酒》中李白以“”两句展现了他“舍我其谁”的自信和潇洒不羁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6.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源于       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这部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以织锦护臂为构想之源,生发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汉朝戍边将领在精绝古城与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舞剧通过艺术真实的典型化实现历史真实的活化,         地使观众接受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旨。在该舞剧中,各式各样的舞段让人       , 回味无穷。婀娜妩媚的“灯舞”、端庄大气的“锦绣舞”、激情奔放的“蹦迪舞” …… 观众们既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仿佛能看见街舞和踢踏舞的交融,         的舞蹈创作让该舞剧获得不少好评。继灵感来源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再度创作的广阔空间。中国还有许多像这样的文物在等待着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们,期待他们施展非凡想象力,让过去的那些精灵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活起来,丰富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尽人皆知   潜移默化    过目不忘    与众不同 B . 广为人知   潜移默化    目不暇接    别出心裁 C . 广为人知   润物无声    过目不忘    别出心裁 D . 尽人皆知   润物无声    目不暇接    与众不同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由于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B . 但这块织锦护臂由于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C . 但因为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D . 但这块织锦护臂因为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继灵感来自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再度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B . 继灵感源自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人们再度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C . 继灵感源自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让人们再度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D . 继灵感来源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再度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 7.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 . 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 “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8.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

    问题观点:他一向很守规则,从没有闯过红灯,这是第一次,所以可以原谅。

    反驳:如果说第一次闯红灯可以原谅,那第一次偷窃、诈骗都可以原谅了吗?

    问题观点:我奶奶整天跟我讲微信那些养生知识,好多被证明是网络谣言,所以说老人就是没知识。

    反驳:

四、写作题(本大题60分)
  • 9.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修女说,当你是多数时,可以检验你的宽容,当你是少数时,可以检验你的勇气。

    身处群体,我们难免要成为“多数派”或者“少数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