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抗美援朝 |
雷锋精神 |
中美建交 |
B.“九二共识” |
澳门回归 |
加入 WTO |
C.亚丁湾护航 |
港珠澳大桥通车 |
“一带一路”的提出 |
D.南方谈话 |
科学发展观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年份 |
欧洲 |
美洲 |
非洲 |
1650 年 |
18.3% |
2.4% |
18.3% |
1750 年 |
19.2% |
1.6% |
13.1% |
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主要领导者
③主要以和平方式进行斗争
④进入无产阶级革命阶段
年份 | 1913 | 1927 | 1932 | 1940 | 1950 |
谷物产量(万吨) | 8600 | 7683 | 6987 | 约8585 | 8500 |
材料一
(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
——据《旧唐书·杨炎传》等
书名 |
撰者 |
撰者身份简介 |
类别 |
主要内容 |
隋唐 嘉话 |
刘斯 |
刘知几之子,历集贤殿学士,兼知史官 |
杂史类 |
唐代典制、人物、风俗等 |
教坊 记 |
崔令钦 |
天宝著作佐郎。肃宗时为礼部员外郎,主客郎中 |
杂事琐语 |
|
封氏 闻见 记 |
封演 |
进士及第,先后充职于薛嵩、田承嗣幕府,官朝散大夫,检校吏部郎中 |
杂考类 |
唐代政治与典制、人物事迹、文化、习俗与学术等 |
唐国 史补 |
李肇 |
历任试太常寺协律郎,华州参军,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尚书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等职 |
杂史类 |
唐代官场习俗、科举典故、轶事、人物轶事,社会风俗,如京尚牡丹、婚姻尚士族等;物产,如茶、纸产地;唐代商业等 |
——摘编自崔兰海《唐代史料笔记研究》
材料二:
崔潞府日知,历职中外,恨不居八座。及为太常,于都寺厅事后起一楼,正与尚书省相望,人谓之崔公望省楼。
——刘餗《隋唐嘉话》
日知迁太常卿,自以历任年久,每朝士参集,常与尚书同列,时人号为尚书里行,遂为口实。开元十六年出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寻以年老致仕,卒。
——《旧唐书·崔日知传》
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贸易对各参与国来说影响深远。中国人通过银丝贸易,精进了丝绸产业。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银,但也在无形中应对白银入境后对国内经济社会造成的变化。西班牙人则对贸易“爱恨交加”,旅居菲律宾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及西班牙国内人,都各持己见,参与到利益的角逐中。有关帆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一直持续。
——王丹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资易(1565—1815)》
材料三
货名 |
单位 |
在马尼拉价格(比索) |
利马的价格(比索) |
生丝 |
担 |
200 |
1950 |
广州缎 |
匹 |
5 |
50 |
织棉 |
匹 |
4 |
40 |
Gorgoran |
匹 |
1 .5 |
10 |
天鹅绒 |
vara |
0 .5 |
4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据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等
荆楚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近代史上的1898年进行了如下分析:
1898 年 |
戊戌变法 |
维新思想传播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
列强在全世界加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各主要国家步入帝国主义阶段 |
通过以上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教训。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任意一个时间(年份或年代),对其进行剖析,并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要求:写明选择的时间,分析应该表述成文,不要画图表,结论明确合理,整体论述应有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