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 ②壁画是中华文化延续的源头活水
③历史借助文化载体跨越了时空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①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依托文化产业园转化成物质力量
②充分挖掘馕文化内涵,能为伽师县脱贫攻坚提供物质支持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馕文化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④文化兴则经济兴,馕文化能够引领伽师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一定物质活动支撑 ②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发展文化 ④文化作为精神现象推动着社会发展
①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应该平等对待 ②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应该彼此尊重
③文化需要和睦相处,应该消除差异 ④文化发展需要交融,应该相互借鉴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②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区分不同民族的独特标识
③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④中国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最大
①保持内涵稳定,承袭本民族传统文化 ②将传统文化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寻找新思路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历史变革 ④顺应时代变迁的文化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①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 ②中华民族具有美好的精神向往和文化追求
③中华文学艺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④中华民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①艺术创作要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滋养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③融入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追求
④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影响
①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表明手语已成为文化交流传播和文明传承的基本载体
③有利于残障人士体会国歌的真实内涵,激发爱国情感
④旨在更好发挥传媒沟通、共享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①是我国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②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传承文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④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文明
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能够增强中华女儿的归属感 ④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①汉服文化具体内涵在世代传承中保持稳定性
②汉服文化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视角和精神需要
③汉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④汉服文化因兼收并蓄而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中华文化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④中华文化带有明显地域性特征
①代表着长江文化的全貌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①要辩证地认识传统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①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②魅力独特,是不同地区的交流工具
③相对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④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①从《肘后备急方》获取灵感——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②“熬汤”的方法无法取得治疟疗效果——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盲从
③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提取物——传统文化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助推
④数亿人因“中国神药"而受益——坚持文化自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书写会意式汉字时可尽情发挥,不考虑对错
②正确认识书法艺术,离不开特定背景或条件
③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可创新性表达作者想法
④改变汉字结构,可使不同汉字实现优化组合
①创新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
②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传播方式创新水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合会更具蓬勃生机
①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中 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②被“复活”的建筑是传统文化的构成
③科技手段丰富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④创新文化体验能更好地彰显文化功能
①创作形式的发展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内涵
②交融中互鉴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促进中国画面向未来
④创新是中国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提出一系列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通过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民法典等着力完善民生领域方面的立法;出台香港国安法、生物安全法等推动国家安全领域方面的立法,真正做到法律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同时,不断完善法律规范、实施、监督、保障体系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依法治理,全民普法工作有序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全面展开,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如何推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国有律法,民有乡规。”千百年来,乡规民约在中国的乡村治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基于“一碗水端平”的朴素公平观,乡规民约在婚丧嫁娶、分家析产、孝道敬老等事务中积累了一整套调整和解决纠纷的规则,并且在私人生活领域弥补了法律的不足,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出于“法不外乎人情”,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又有过分强调自治而漠视国家法律权威、倡导息讼厌讼而忽视人们法治信仰的培育和形成、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等消极因素。乡规民约植根于特定乡土社会,大多为乡民自发共议、同定、共立,与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不同,乡规民约所倡导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基本价值观念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并形成道德、舆论等制约机制,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
当下,中国乡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传统乡规民约的当代形式——村规民约该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实现传统乡规民约的当代转化。
用镊子作笔,以粮食为墨。小米、绿豆、燕麦、芝麻、玉米……这些看似“名不见经传”的五谷杂粮,却是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的致富“金饽饽”。当地村民用五谷杂粮作画,大力发展粮画产业,摘下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在河北省率先跨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行列。
五谷是中国传统原始的美食,五谷粮食画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舌尖上的美画。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他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
“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杜甫在《忆昔》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于是就有市坊之间悄然兴起的五谷粮食画制作,寓意并庆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清乾隆时五谷粮食画是敬献皇帝之贡品。但粮食画历经千年沧桑,几经传承断代,走进濒危的边缘,保护与拯救“五谷艺术”成了当务之急。
有人建议,应该将五谷粮食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该建议的合理性。
文物回家,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人们用暖心的“欢迎回家”刷屏,为漂泊异乡160年的圆明园马首钢像送上祝福。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马首回归之路,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回到圆明园后,我们会加强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以此教育引导人们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痕迹、留住文化根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