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河套地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 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 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 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 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 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 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 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 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一: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羁縻府和州、县,并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疆广设军镇,军镇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内徙和入唐求学的少数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周边民族。
材料二: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