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7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如卫国,而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
    A . 分封制得到了强化 B .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C .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D . 制度设计出现了异化
  • 2.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其中的佼佼者如子产、李悝等在当时大放异彩(如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
    政治人物 辅佐的诸侯国 主张或举措
    子产 郑国 作封洫(田界)、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捐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 . 促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 B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渐趋增强 C . 土地的所有权由公有变为私有制 D .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
  • 3. 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 . 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 . 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 4.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 . 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 .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 . 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 . 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 5.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日:‘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
    A . 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 . 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C . 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D . 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 6.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
    A .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 . 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 . 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
  • 7.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 . 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 . 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C .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 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 8.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
    A . 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 . 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 C . 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 . 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
  • 9.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翠谀谈尊奉!”据此可知(    )
    A . 阁部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 B . 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C . 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 D . 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
  • 10.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十可虑奏》是清朝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鸦片战争失败前夕上的奏折,总结语是“凡此十端皆属必然之患,亦皆属莫解之忧,若不早为筹划,则国家之事岂容屡误。臣病躯楮柱,心急如焚,寝食俱废,辗转思维,并无良策”。这一奏折(    )
    A . 暴露出统治者御敌能力不足 B . 体现了地方官主权意识缺乏 C . 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D . 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
  • 11.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 . “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 . 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 . 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 12.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严复看来,竞争的基本准则有两个:其一,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这已规定于“优胜劣败之公例”中,胜者,必须是优者。其二,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严复的上述主张(    )
    A . 直接批评了中国儒释道传统观念 B . 从体用关系角度论证竞争的残酷性 C . 强调开启民智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D . 意在激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情
  • 13.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一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 . 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 C . 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 D . 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
  • 14.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据统计,最早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京官中,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者十余人次,二品以下有奏事权者五十余人次。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皆有官员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多人次。这说明(    )
    A .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B . 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 . 朝廷压制公车上书运动 D . 变法革新观念深入人心
  • 15.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麦孟华著文称“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谭嗣同把西方议员等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代议士”,主张用学会来执行地方议院职能:也有人号召“尊君权与民权两重”。这反映出(    )
    A . 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 . 维新派对民主思想理解有限 C . 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 . 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16. (2023高二下·宿迁期末) 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B . 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C . 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 D . 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
  • 17.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 )
    A .   维护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B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 C . 本质上仍是中体西用思想延续 D . 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进步
  • 18.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这一反思(    )
    A .   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战线 B . 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 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 D .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 19.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某学者指出,地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俄国,被半推半就地裹挟进列强的纷争里,从而使既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的它处于内外矛盾的火山口上。正因如此,俄国才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俄国(    )
    A . 尚不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 B . 社会进步得益于文明的交流 C . 成为列强霸权争夺的中心 D . 革命发生取决于其特殊国情
  • 20.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
    A .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B .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C .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D .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 21.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
    A . 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 B . 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 C . 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D . 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 22. (2023高二上·西乡县开学考) 1931年苏区苏维埃选举时规定,农民居民30人选一代表,工人居民13人选一代表,其他阶级代表名额极少或无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选举则不分阶级阶层,一律公平对待。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 反国民党力量的壮大 D . 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
  • 23.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如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 . 完成了革命中心工作的大转移. B .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 . 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 . 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 24.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改变了“工农联合专政”“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等提法。“人民”除了原来所列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外,加入了民族资产阶级,即所谓“四个朋友”。这一改变(    )
    A .   致力于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 .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 . 有利于革命后的经济恢复 D . 改变了民主革命的方向
  • 25. 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
    A . 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 . 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 . 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 . 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
  • 26.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
    A . 适应了统治范围的扩展 B .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 . 直接导致万民法的形成 D .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 27.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在美国革命初期,《独立宣言》宣布了人民有革命的权力。但是,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政府拥有对公民直接行使统治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美国宪法(    )
    A . 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B . 违背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C .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28.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钱乘旦在谈到法国的政治制度时说:“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法国确立共和制的根本原因是(    )
    A . 共和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B . 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入 C . 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推动力 D .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29.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世纪初英国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而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议员席位。材料现象表明(    )
    A . 议会主权地位仍未确立 B . 民主制度待进一步完善 C . 工业革命加剧阶级矛盾 D . 英国需要降低选民资格
  • 30.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1908年底,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一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 .   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 . 可以提名宰相人选 C . 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 . 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共40分)
  • 31.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一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一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西大分流”的观点。
  • 32.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一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一整编自丁俊萍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 33. (2022高三上·咸阳月考) 材料分析题。

    材料: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

    (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