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8分)
  • 1.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 证明三皇五帝确实存在 B . 是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 C . 说明君权神授源远流长 D . 是先民创造历史轨迹的反映
  • 2.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 . 注重改善地方治理 B . 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 . 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 . 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 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意在(    )
    A . 推行阴阳五行学说 B . 确立统治合法性依据 C . 树立皇帝独尊地位 D . 实行以德治国的策略
  • 4. 《管子》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社会建设的四维: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表明,他的治国理念是(    )
    A . 道德教化是富民基础 B . 法制政令与道德教化结合 C . 治理国家应尊重民意 D . 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
  • 5. (2022高三上·郎溪月考) 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这反映了当时(   )
    A . 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 B . 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 C . 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 . 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 6. 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
    A . 坊市界限渐被打破 B . 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C . 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 . 部分农副产品的日益商品化
  • 7. 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

    A . 边地防务强化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社会矛盾尖锐 D . 藩镇割据严重
  • 8. 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    )
    A . 缺乏哲理的思辨性 B . 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 C . 丧失社会的使命感 D . 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 9. 下表所示为辽代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记载

    出处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

    《辽史》

    (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辽东行部志》

    A . 宋辽之间的冲突最终消失 B . 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 . 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方针 D . 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 10.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 “是礼虽统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B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C .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D .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 11. 明朝正德以前,法令只允许有官衔品级的达官贵族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建祠堂是不合法的。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政策的转变旨在(    )
    A . 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 B . 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 C . 打击贵族强化中央权力 D . 弥补君主专制统治的不足
  • 12. 下图所示为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用土纱手工织成的布)与新土布(用机纱手工织成的布)价格情况(单位:文/尺)。由此可推知,此时期中国(    )

    A . 经济结构彻底转变 B . 民众的购买力不断提升 C .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 逐渐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 13.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之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这表明,郑观应(    )
    A . 主张中国与国际法接轨 B . 抨击列强侵略的加剧 C . 呼吁政府保障商民权益 D . 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 14. 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该事件(    )
    A .   凸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B . 提升了地方自治权力 C . 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 . 抵制了复辟帝制丑行
  • 15. 中共湖南区委通过《战士》周报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投身战争,推动农民协会等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组织建立,团结教育了国民党左派,为党领导全省农村大革命,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可知,该刊的发行(    )
    A . 配合了北伐战争的开展 B . 使得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 C . 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 促进苏维埃政权力量壮大
  • 16. 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比如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比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
    A . 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 . 社会氛围开放开明 C .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D . 思想界呈活跃局面
  • 17. 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
    A .   婚恋市场男性处于弱势地位 B . 婚姻观念呈现自由平等气象 C . 民众普遍认可新式婚姻观念 D .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 18. 下表是1941年—1946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份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1.7

    1.5

    0.4

    0.4

    8.0

    12.0

    上表反映出(    )

    A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 . 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C . 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 . 中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
  • 19. 下图创作于1951年。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国民经济实现了全面恢复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显著 C . 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 D . 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高涨
  • 20. 下表为1980-2015年我国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    )

    A . 改革开放不断向着纵深发展 B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 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D .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 21. (2023高三上·漳州月考) 依照早期罗马法凡不能还债者就沦为债权人的奴隶,共和国晚期规定可以直接以债务人的产业抵债不论是否足以抵债,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维护公平正义 B . 完善司法程序 C . 保护私有财产 D . 稳定公民群体
  • 22. 有学者认为,希腊行星天文学不是历算家工作的积累,而是按照柏拉图为其确立的目标来推演的;希腊物理、生物学更非技术经验的总汇,而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扩张的结果。这从侧面说明(    )
    A . 希腊哲学范围较广 B . 希腊哲学的理性化 C . 希腊科学的人文性 D . 希腊科学的应用性
  • 23. 库柏(1789—1851)有“美国小说之父”之称,他的“边疆五部曲”反映了在美国边界西移过程中战胜法国殖民者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可知,库柏的小说(    )
    A . 有助于培育美利坚民族意识 B . 具有反对种族歧视的色彩 C . 打下了美国内战的文化烙印 D . 推动了北美民族解放运动
  • 24. 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在世期间,在葡萄牙西南海岸的萨格拉什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广泛收集地理、气象、造船、海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聘请热那亚和加泰罗尼亚等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
    A . 促使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 B . 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C . 旨在发展本国的海事教育 D . 推动了葡萄牙的社会变革
  • 25. 17世纪,哲学家们喜欢把自然世界比作上帝制造的有序运转、无比神圣的大钟,人们很难看清大钟微妙的内部结构。18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然“大钟”在仪器面前没有秘密可言。这一认识的变化(    )
    A . 消除了上帝崇拜的观念 B . 反映了启蒙运动得到普遍认同 C .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风靡 D . 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
  • 26. 在欧洲,服饰的装饰和象征作用远远超过其御寒遮体的功能作用,尤其是女性服饰变革尤显艰难(见下表)据此可知,近代西方女性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    )

    19世纪以前

    各式拖地或不裸露腿部的长裙、各种各样的衣帽装饰、束胸等限制身体自然发育的服装

    19世纪中叶

    工作妇女仍没有摆脱长裙和束胸,部分女性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受到舆论谴责

    19世纪末期到一战期间

    妇女运动时穿裤装得到社会认可,一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后,裤装和短裙才开始流行

    A . 工业革命深入推进 B . 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 C . 运动休闲成为时尚 D . 女性融入社会程度加深
  • 27. 到19世纪末,世界经济体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国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的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呈现出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D . 世界各国间的依赖程度加深
  • 28. 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   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 . 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 C . 防范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D . 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
  • 29.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 . 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 B . 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 . 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 30.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闻署对外发行影片,讲述黑人体育明星奥尔西·吉布森、拉夫·约翰逊等人的成功。这些电影在颂扬黑人明星的同时,宣称只有民主社会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美国新闻署此举(    )
    A .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B . 解决了种族歧视 C . 缓和了美苏紧张局势 D . 美化了美国形象
  • 31. (2022·东三省模拟) 当代西方“蓝领”“白领”“灰领”代表工人的不同分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严重的滞胀问题 B . 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C . 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 D . 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
  • 32. 参加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法国队23人名单中黑人球员达到15人,其中一人还荣膺本届(足球)世界杯最佳新秀。运动员肤色变“深”已是近年来席卷欧洲体有界的一股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是全球化时代人口迁徙的结果 B . 折射出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C . 标志着欧洲人种族观念的消亡 D . 有助于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1349年),即已开始于京畿和籴(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谷物法》(1815-1846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在政治权力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3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 3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所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性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层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