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太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 1.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
    A . 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B . 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 . 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 D . 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 2.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所反映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井田制的崩溃和私田的大量开垦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定与推动 C . 生产工具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D . 政府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 3.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 . 财产 B . 血缘 C . 信仰 D . 地域
  • 4.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诸子百家立场一致 B . 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 . 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 D . 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 5.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 . 农耕文明得以扩展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 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 6.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 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 . 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 7.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此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
    A . 长期维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B . 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 . 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D .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8.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 .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9.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
    A . 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 . 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 . 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 . 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 10.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
    A . 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 . 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 .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 . 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 11.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   )
    A .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
  • 12.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这主要是因为(    )
    A .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 . 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 C . 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 D . 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
  • 13.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图1图2图3分别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示意图

    综合上述三幅图片信息,从中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 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B . 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C . 经济发展地域不平衡 D . 变法成为时代的主流
  • 14. (2024高一上·甘谷期中) 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 . 重建政治秩序 B . 变革政治制度 C . 发扬民本思想 D . 构建官僚政治
  • 15.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
    A .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 16.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 加强北部边防 C .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 巩固隋朝的统治
  • 17.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下面是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其中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分工明确,效率提高    ②相互监督,彼此牵制

    ③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④严格保密,临时机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8.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表明科举制(    )
    A . 提高了官员素质 B . 实现了社会公平 C . 推动了教育发展 D . 有利于中央集权
  • 19.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
    A . 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 . 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 . 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 . 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 20.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
    A . 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 . 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 . 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 21.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赋税是维持封建政府的主要来源,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的标志是(    )
    A . 编户制度 B . 租庸调制 C . 一条鞭法 D . 两税法
  • 22.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 . 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B .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 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 D . 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
  • 23.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变呈现出(    )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唐)张旭《肚痛帖》局部

    A . 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 B . 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 C . 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 D . 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
  • 24.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 . 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 B . 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 . 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 D . 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 25.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将权力层层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加深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 26.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材科,元成下列要来。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1)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主要的选官制度,并写出选官标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次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27.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2. (2)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