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余姚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12-1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需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 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 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合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与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

    (摘编自张黎明《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是“家”“国”距离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 B .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 C . 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 D . 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也可   能产生。 B . 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 . 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D . 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
      A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C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 (4)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
    5. (5) 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2.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同时一直倾听着, 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 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 B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可以看出作为战士的“我”热爱战争,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C . 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  争的野   蛮和罪恶可见一斑。 D .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老人似乎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B . 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 C . 小说渲染敌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但结尾却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 . 《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的尊严”。
    3. (3)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 (4)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 , 烝烝乂③,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 , 不可以为谐。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 , 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传说中虞舜的弟弟。相传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君。象死后,当地人曾为他建了祠庙。②有鼻:古地名。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省道县北。③烝烝乂:用孝德进行治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 B .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 C .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 D .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苗夷:即苗族,“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B . 曾、高:“曾”是曾祖,是祖父的父辈;“高”是高祖,祖父的祖父辈。 C . 孝弟:即“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D . 国:古代大夫封地为“国”,诸侯封地为“家”,“国”“家”并称与现代“国家”的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象为人不仁,所以各地建造的祠庙都被毁弃,而安君却要重修象祠,作者连用两个“胡然乎”表达疑惑。 B . 文章援引《孟子》的内容来证明舜对象的爱之深虑之详,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 C . 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致良知”的观点,提出君子应该修德以感化恶人,而恶人也能够改恶从善的主张。 D . 作者善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结构上采取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 (4)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5. (5) 这篇文章从贵州苗民为象建立祠庙说起,引经据典地论述了象之所以被苗民纪念的原因,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    寄仲高③

    [南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仲高:陆升之,字仲高,与陆游同曾祖。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

    1. (1)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 . 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极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C .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D . 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发情感。
    2. (2) 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
    2. (2) 《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3. (3) 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6.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新时代这十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       , 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同贫困落后作斗争,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同环境污染作斗争,我们推动生 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我们经受住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坚持同党内腐败和作风问题作斗争,我们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群集是必须的。在日常生活中,________,我们会用“离群索居”来形容。“人非孤岛”,说的便是人类社会的群集性,我们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正常地生活。

    社会学家认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有两种基本需要:一种被称之为“工具需要”,   另一种被称之为“情感需要”。

    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我们知道,人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和成长的。依靠群体帮助以达成某种具体目标的需要就是工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________。儿童需要人帮助才能够饮食、站立、行走,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学习知识,成年人需要人帮助做出某种决策,老年人需要人帮助以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没有人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而无所不能的。

    有时候,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________,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读者可以把书放下,静心地想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难道只是出于工具性考虑?为什么烦的时候想找朋友,高兴的时候也想找朋友?遇到不同的难题还倾向于找不同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和一堆陌生人一起聊?这就是情感需要。找了朋友,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也就满足了。而且不同的朋友能够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

    1. (1)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经常说谎的人,怎么让人轻易相信他? B . 小李说他爸爸在外面做生意,春节才能回家。 C . 太累了!回家一定要睡他个一天一夜! D . 他乡遇故知,有喜悦也有感慨。
    2. (2) 下列各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情感需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作文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 . 我好心对你,你却要害我!真是“恩将仇报”啊!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 商家对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的钱袋子进行反复“收割”。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四、《红楼梦》阅读
  • 8.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根据要求,完成第下列小题。
    1. (1)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回目中的“杨妃”“飞燕”分别指的是《红楼梦》中的
    2. (2) 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葬花吟》中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的下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B . 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 .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凤姐之口。 D . 大观园中林黛玉的居所是怡红院,凤姐弄权是在铁槛寺。
五、作文(60 分)
  • 9. (2022高二上·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③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歌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