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西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三上·林芝月考)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山东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葬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    )
    A . 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 B . 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 C . 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 D . 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
  • 2.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例如汉阳诸姬姓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地区;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统治区域更是延伸到了东南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推广西周先进文化 C . 维护了贵族利益 D . 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多元化
  • 3. (2023高三上·长春开学考)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 . 稳定社会秩序 D . 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 4. (2023高三下·重庆开学考) 晋代《襄阳耆旧记》记载“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宜城市发现了楚皇城遗址。2010年,清华大学刊布的出土竹简中有《楚居》一篇,明确记载了楚国 23处建都之地,其中三个都邑的位置与今天的宜城市密切相关。 这表明(   )
    A . 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 . 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 . 历史研究需找多重证据 D . 楚国建都之地至今众说纷纭
  • 5. (2024高二下·沧州月考) 秦国规定东方各国来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税免租的优惠,任其开垦荒地;同时,对秦人采取奖勤罚懒的法治,用严刑峻法来处罚惰农。这一做法(    )
    A .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 B . 加剧了各阶级间的对立情绪 C . 有力维护了土地国有制 D . 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
  • 6.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含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医经、医方等。这些发现(    )
    A . 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 . 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 . 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 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 7.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郡国庙是西汉特有的产物,从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 开始,惠帝又“ 令诸侯王立高庙”,此后陆续增加,形成庞大的庙群,汉元帝时各地罢郡国庙。郡国庙的兴衰反映了(   )
    A . 郡国庙神化刘氏政权稳固统治 B . 统治者通过整顿礼制巩固统治 C . 郡国庙对朝廷没起到任何作用 D . 统治者利用宗教引发习俗变迁
  •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兴盛,其中家史类著作在世家大族中大量出现,而作为家史典型代表的家传和家谱的撰修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中家传撰修多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 . 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 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 . 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风气
  • 9.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北魏孝文帝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这一规定(   )
    A .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 . 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C . 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D . 保障了北魏社会秩序的稳定
  • 10.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唐朝前期,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称为朔、望朝参。到了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 、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
    A . 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 B . 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 C . 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 D . 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
  • 11.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唐政府为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留学生为多。这一政策体现出(   )
    A . 宗藩体系不断强化 B . 盛唐气象开放包容 C . 科举制度传播海外 D . 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 12.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唐代不准民间制作历书,可是扬州却存在许多私印历书的作坊;江东私卖历书、佛经,由于所印月份不同还引起诉讼;益州有印书铺,也出版多种历书、启蒙读物,还远销外州。上述现象说明(    )
    A . 传统思想影响了科技持续发展 B . 官营印刷业趋向衰弱 C . 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 D . 雕版印刷的技术高超
  • 13.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被人称为“人君耳目”。但御史纠弹正确与否,则又受到尚书左、右仆射和左、右丞的审查。《旧唐书•职官志》在谈到仆射的职责时说:“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御史台与尚书省的这种关系反映出( )
    A . 尚书省统辖御史台 B . 御史台不能监察尚书省 C . 御史台与尚书省互相制约 D . 皇权受到相权牵制
  • 14.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 . 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 . 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 . 贯彻民族平等的统治方针 D . 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 15.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 . 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 . 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 . 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 . 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 16. (2022高二上·沈阳月考) 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
    A . 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 B .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 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D . 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17.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唐代之前,出于远距离运粮成本的考虑,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
    A . 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 . 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 . 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 . 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 18.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 . 蔑视权威和教条 B . 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 . 捍卫道学家尊严 D .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 19.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下列材料排序,正确的是(   )

    ①镌刻者于木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编号,印就则付以书。

    ②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欲印则密布字印作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

    ④泰西谷登堡以铅活字版印书,其法以机压之,一压即成。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④①② D . ③①②④
  • 20.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
    A . 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 . 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 21.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 22.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元代在边疆地区设置土官,土官任职的统治机构虽仍有羁縻的性质,但已纳人国家官僚体系管理,同时担负着征收赋税,加强赋役管理的职能。这反映出元朝(    )
    A .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 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C . 推行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政策 D . 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 23. (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
    A .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 . 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 24.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中国古代职官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下表中的职官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参知政事、三司使、提点刑狱司

    太尉、中朝尚书、护乌桓都尉

    礼部尚书、布政使、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监察御史、军机大臣、直隶总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 25.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详诸司奏启而已,又名内阁”。这一解释凸显了内阁(   )
    A . 成为事实上行政中枢机构 B . 作为秘书机构的职能 C . 成为宰相制度终结的根源     D . 基本具备宰相的实权
  • 26.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明初珠江三角洲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   )
    A . 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 B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 . 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  D . 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
  • 27.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在王守仁看来,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上述思想(    )
    A .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B . 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C . 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D . 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 28.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 . 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 .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 . 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 .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 29. 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十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   )
    A . 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 B . 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 C .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D . 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
  • 30.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乾隆皇帝塑造并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认同转轮王的化身身份,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并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且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帝的这些做法(    )
    A . 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 B . 确立了藏传佛教的国教地位 C . 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 D . 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 31.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明清时期,一些行业对招收徒弟的年限和数额都有严格规定“三年为满,出一进一”,对行业内新开设店须“上隔七家,下隔八家,双户为一,违者禀究”,且对共同市场作以统一要求、统一价格等。这些做法( )
    A .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B . 使商帮控制了区域市场 C . 使手工业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 利于规范行业内的竞争
  • 32. 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 交通方式决定了商贸水平 B . 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 C . 经济互通强化了耕织结合 D . 商业进步导致了区域分工
二、非选择题
  • 33.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
  • 34.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

    ——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迁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破坏的原因。
  • 35.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人们各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对故土家园深厚的感情。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受到外界压力而被迫改变居住地点或者出于谋求发展而主动改变居任地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样的。

    ——材料摘编自于艳波《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有理有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