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
    A . 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 B .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 . 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 D . 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 2.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

    A . 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 . 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 .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 . 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 3.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
    A .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 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 . 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D . 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 4.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5.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 . 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B . 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 . 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 .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 6.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大安口,大学士孙承宗带军与其作战,指挥有方,收复了许多失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学士杨嗣昌率领明军主力镇压四川张献忠部队。这一现象表明明朝末年(   )
    A . 内阁职权范围渐趋扩大 B . 内阁大学士兼兵部职权 C . 军事指挥人才极度匮乏 D . 内阁逐渐参与军事决策
  • 7.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    )
    A . 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 . 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 . 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 . 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 8.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在古希腊的政治结构中,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强调其对自己“属于城邦”的政治角色的认同。而罗马人则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国家对公民必须提供保护和服务,而不是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更不是对城邦公共权力的掌控。这一状况(   )
    A . 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有局限性 B . 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差异 C . 说明罗马政治体制更趋于成熟 D . 反映古希腊民众权利受政治制约
  • 9. (2024高一下·四会月考) 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 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 . 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 . 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 . 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 10.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A . 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 . 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 . 良好的道德风尚 D . 发达的城邦教育
  • 11. (2023高二下·南阳期末) 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 . 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 .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 . 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
  • 12.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如图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3.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美国的《哈勃周刊》和《论坛》都分别撰文,认为“战争确实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进步与停滞不前之间的一场斗争。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以及她的财富向世界开放。”这一观点( )
    A . 辩证地看待甲午中日战争 B . 为侵略战争制造理论依据 C . 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D . 旨在赞扬日本文明先进性
  • 14.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20世纪早期,时人这样描述立宪派,其初担心朝廷不立宪,后来痛报政府假立宪,诉往岳“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这说明,此时的立宪派(   )
    A . 被迫接受民主共和 B . 积极遏制革命形势  C . 承认民国合法地位 D . 转向支持民主革命
  • 15.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06年清廷商部规定:凡投资现代工业2 000万元以上者,可以被封为一等子爵,投资在80万以_上、30万以上、10万以上者,分别授予三品、四品、五品衔。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 .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 . 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C . 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D .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16.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致电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通电旨在(   )
    A . 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历史功绩 B . 表明推翻君主专制和杜绝复辟帝制的决心 C . 认同共和制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华民国发展 D . 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取政治资本
  • 17.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 . 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 .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 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 18.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   )
    A . 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B . 我党提出土地革命政策 C . 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 D . 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
  • 19.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 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 . 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 . 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 . 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 20.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力量并不强大,但因清朝地方权力非常有限,以致天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广西直捣南京。而随着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一度半瘫痪的清朝地方政权得以恢复重建,改变了与太平天国的力量对比,给太平天国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说明( )
    A . 太平军的统治区域得以扩展 B . 太平天国运动自身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C . 汉族地主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D . 清廷权力结构变化影响太平天国的兴衰
  • 21.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过程中,各新解放区首先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民党和旧政府的一切公共机关。随后,各地陆续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工作人员以共产党员为主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体现了当时各地致力于( )
    A . 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B .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 . 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D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2.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 . 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 . 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 . 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 .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 23.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 .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 24.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北京正在利用“美国牌”努力加剧美苏对抗,其主要考虑并不在外交关系的正常化,而是想实现其更大的权力目标。苏联军队报纸《红星报》则猜测,美、日、中三国正在逐渐形成一个集团。这说明(   )
    A . 美国力图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B . 中美关系改善冲击了世界旧格局 C . 美苏两家平分世界的时代结束 D . 苏联加快中苏关系正常化步伐
  • 25.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早在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就认定“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到1894年,张之洞仍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十余年思想几无进步。这主要是由于( )
    A . 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 . 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性 C . 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D .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26. (2023高二下·红河期末)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历史前台,频频见于报端。这主要是由于( )
    A . 儒学地位的衰落 B . 政治改革的冲击        C . 中西文化的冲突 D . 维新思想的影响
  • 27.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孙中山说:“领土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是社会的大团体,仅有土地无人民,国家亦不能构成,然而仅有土地和人民,无政治之权力,仍不能成为国家。”这一观点(   )
    A . 旨在宣扬西方的民权思想 B . 反映了国民自主意识觉醒 C . 促进了新家国观念的形成 D . 推动了国内反帝斗争高涨
  • 28.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1918年,梁启超游历欧洲,回国后,他批评欧洲资本主义“乃系一种不自然之状态,并非合理之组织,现在虽十分发达,然已将趋末路,且其积重难返,不能挽救,势必破裂。”梁启超的反思(   )
    A . 促使中国知识界全面回归传统文化 B . 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认同苏俄革命 C . 率领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入侵 D . 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9.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问题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   )
    A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 B . 《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 C .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 . 《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
  • 30.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 )
    A .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 .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 . 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
  • 31.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 (1) 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各自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 32.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材料一:晚明,赋役货币化,人口流动相对自由。在农村,农业商品化增长,冲击了自然经济,地主和佃户关系出现新变化;在城市,随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城镇兴起,出现了新型手工工场;商帮崛起,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人们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向对物的关系,旧的等级制逐渐分解,出现新的社会分层;以白银为主币的货币经济极大扩展,商业性行为几乎成为全社会取向,国家丧失了对货币的控制权,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儒学平民化趋势明显,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  

     ——摘编自《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19世纪中期,随近代工业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1949年后,我国农民占89.4% ,直到1978年仍占82.1% ,基本还是农业社会;1953年,随“一化三改造”,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1960 年,为应对经济困难,我国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80 年代后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在全国,非农产业职工已占53.1% ,按国际惯例我国已不是农业社会;随户籍制度调整,农民、工人分化,我国产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摘编自《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晚明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作者对晚明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简析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