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07-15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 )

    A . 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 B . 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 . 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 D . 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 2.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 . 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 . 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 . 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 . 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 3.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 .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 4.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
    A . 农业经济的发展 B . 国家形态的成熟 C . 金属工具的使用 D . 奴隶的辛勤劳动
  • 5.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
    A . 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 B . 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C . 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 D . 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
  • 6.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 .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 .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 .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 .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 7.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19世纪末,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得(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上海维新志士宋恕认为路德“译拉丁经文为日耳曼语,以开民愚蔽,百折不回,身死无悔,而教皇之权始渐衰”。两人的言论意在( )
    A . 肯定宗教改革的意义 B . 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 . 为社会改良制造舆论 D .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 8.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 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 . 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 . 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 9.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
    A . 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 B .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 . 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 D . 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 10.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 . 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 . 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 . 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 . 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 11. (2024高二下·新洲期末)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 . 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 . 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 . 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 . 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 1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29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1934年1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1656个。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
    A . 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 . 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 . 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 . 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 13.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公元前八世纪起,希腊城邦通过移民使文化影响遍及亚非欧三洲。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发展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此后,在三洲交汇之地又相继产生五个大帝国,它们在亚非欧三大洲文明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下图为公元六世纪某帝国疆域图,图中所示帝国对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 . 开创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 B . 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条件 C . 迫使西欧开辟通往亚洲新航路 D . 以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著称于世
  • 14.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西周铜器最简单的铭文中,通常只刻画有作器者的名、其祖先之名,或者只有一族徽(如图1)。较长的铭文中,作器者常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以及因此受赏的荣耀,铭文经常以“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如图2)。据此可知,西周贵族( )

    A . 铸器的目的在于保持家族地位 B . 通过铜器铭文来传承家族记忆 C . 利用铜器强化与周天子的联系 D . 致力于维护周文化的独特地位
  • 15. (2024高一下·遂宁月考) 1953年9月27日,新中国举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纪念会,会场并列悬挂着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的画像。在这个活动中,屈原作为“人民诗人”和“民族文化英雄”被纪念。对屈原的纪念( )
    A . 有利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B . 树立了新中国崭新的国际形象 C .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 . 利于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
  • 16.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如表为俄国作家普希金在不同时期对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 . 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 . 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特征 C . 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 . 史学研究应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
  • 17. (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 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 . 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 .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 . 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 . 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 18.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

    贵族

    庶民

    兵器来源

    贵族

    国家

    兵制

    “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

    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

    不超过十万人。

    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 . 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 B . 提高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C . 催生了小农经济的萌芽 D . 源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19.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士人经历了西汉时由游士到儒士,东汉时由儒士向士大夫的转变,从体制外走入体制内。吕思勉对此评价说“自西汉以前,言治者对社会政治竭力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这反映了( )
    A . 以文教治天下成为共识 B . 儒家政治伦理趋向强化 C . 士人参政意识持续提升 D . 儒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 20.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 . 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 . 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 . 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二、非选择题(共3题,满分40分)
  • 21.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摧毁了由血缘和出身垄断土地的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成员全国性的流动和土地的自由买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制度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政治,官职由君主任命而无法世袭;科举制造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通统一标准,"朝为田舍部,恭登天子堂"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可能;析产继承制(由儿子分别家产)决定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代代世袭的地方豪强,社会难以形成固化的等级。

    ——摘编自寒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材料二 清末科举制度被度除以后,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许多开明士绅流向城镇从事"自由职业",以至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绅商"阶层,他们或创办新式企业,或投资铁路和矿山开发,成功地跃入民族资产阶级行列。许多士人开始学习科学,崇尚发明创造,提倡投资设厂。随着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士绅也开始在城市里从事立完、自治活动。据学者统计,清末语政院和各省语议局议员91%具有传统功名。此外,士绅阶层还在城市组织社团、兴办报刊、出版西方书籍。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大约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而当前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现象也日渐增多。随着乡镇企业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亿万农业劳动者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劳动力逐渐下降,在城市中"白领工人"比重迅速上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增加,新职业不断涌现,人们的择业机会也越来越多。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体制内的单一身份向多样化发展转变。农民可以到城镇务工经商,社会成员可以自主创业,农民和工人通过考试选举等方式可以转变为公务员或事业人员。

    ——摘编自黄凯《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清末民初社会流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国古代和清末民初社会流动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意义。
  • 22.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 23.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中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