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 .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 .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 .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 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 . 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 .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 .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 . “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 . “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闻一多的《红烛》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红烛》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调令

    李存葆

    十天之后我终于拿到了调令!

    “混蛋,赵蒙生,你给我赶快滚蛋!”忠厚人梁三喜也对我劈头盖脸地痛骂。

    不用连长梁三喜指着骂,我当然也晓得,军人效命沙场,当应义无反顾。部队开到云南边防线,大家才知道这所谓的边防实际上是有边无防。一切都显得紧迫而仓促。一下拥来这么多部队,安营首先成了大问题。团以上指挥机关挤进了地方机关的办公室。连队则分散在深山沟里,用青竹、茅草、芭蕉叶和防雨布,搭成了各式各样的“营房”。为防空防炮,还常常住进那刚挖的又潮又湿的猫耳洞······

    眼下,我唯一的希望是离开这战斗连队,回到军机关。

    恰在这时,军党委做出一个十分严厉的决定:凡在连队的高干子女,一律不准调到机关里来。已拿到调令的撤回,一切需军党委审批才能调动。

    我听后,心里凉了半截。

    连队进入了临战前的突击性训练。为适应在亚热带山地丛林中作战,团里让我们九连练爬山,练穿林。这比那“十公里全副武装越野”,更够人喝一壶的。梁三喜累得嗓音嘶哑,眼球充血,嘴唇龟裂,那瘦削的脸膛更见消瘦了,脸颊也凹陷了。至于我,那就更不用提了。我累得晚上睡觉连衣服都懒得脱,常产生那种“还不如一颗流弹打来,便啥也不知道才好”的念头······

    我和妈妈已有二十多天中断了联系。这天,从后方转来一批信件,其中有我三封。一封是妻子柳岚从军医大学写来的,她在信中质问我为啥接到调令后还不回去,讥笑我是不是想当什么英雄了。她毫不掩饰地写道:现在的大学生宁肯信奉纽约伯德罗埃岛上的铜像(自由女神),也决不崇拜斯巴达克斯······另外两封信是妈妈写来的。头一封信她让我离开连队动身时给她拍个电报,她好派车接我。第二封信她说如果觉得实在不能调走,那就无论如何也得离开连队,重回军机关工作方为上策。

    妈妈的“上策”和我的心思吻合了,而重回军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雷军长“雷神爷”身上。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多次给我讲过的她救过“雷神爷”一命的往事······“雷神爷”康复归队那天,他紧紧握着我妈妈的手说:“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海角,也忘不了你这女中豪杰。”

    这真是生死之交!没有妈妈,你“雷神爷”能活到今天当军长吗?!要知道,我是妈妈唯一的儿子。妈妈在最关键的时刻求你点事,难道你真会不帮忙吗?再说,我本来就是军机关里的人,军机关调我回去并不是啥出大格的事!只要你“雷神爷”说一句“这是工作需要”,那就名正言顺了!

    想到这些,我忙给妈妈写了封信,火速发出。一个星期又熬过去了。

    “雷神爷”终于来了!他腰板笔直,目光平视,一举一动都显出军人的英武和豪迈,将军的自信和威严。

    军长用目光环视了一下这设在山间的露天会场,那俯瞰尘寰的架势告诉人们,他统帅的这个军,永远是天下无敌的。

    这时,只见他脱下军帽,“砰”地朝桌子上一甩,震得麦克风动了一下。

    仅此一甩帽,会场便骤然沉寂。静得像无波的湖水,连片树叶儿落下也会听得见。根据军党委会议记录,十年中军长曾四次甩过军帽。对于甩帽的后果,有几句顺口溜作了描述:“军长甩军帽,每甩必不妙,不是蹲班房,就是进干校。”

    眼前,这“雷神爷”为何又甩帽?人们目瞪口呆!只见他在台上来回踱了两步又站定,双手拤腰,怒气难抑。

    终于,炸雷般的喊声从麦克风里传出:“骂娘!我雷某今晚要骂娘!!”

    他狂吼起来:“奶奶娘!知道吗?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她竟有本事从几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这前沿指挥所!她来电话是让我给她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她儿子!······.”

    顿时,我脑袋“嗡”地像炸开一样。排山倒海的掌声淹没了“雷神爷”的痛骂,撼天动地的掌声长达数分钟不息·····

    军长又讲了些啥,我一句也听不清了。

    回到营地,天将破晓了,一片议论声又传进帐篷:“军长骂得好,那娘们死不要脸!”“哼,连里出了个败类,咱都跟着丢人!”啊,那又尖又嫩的童音告诉我,说这话的是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我下连队后,小金敬我这指导员曾像敬神一般!可自打我拿到调令那天起,他常撅着小嘴儿朝我翻白眼啊·.····

    “别看咱不咋的,报效祖国也愿流点血!咱决不当可耻的逃兵!”啊,连“艺术细胞”段雨国也神气起来了·····

    我麻木的神经在清醒,我滚滚的热血在沸腾!奇耻大辱,大辱奇耻,如毒蛇之齿,撕咬着我的心!

    我乃七尺汉子,我乃堂堂男儿!我乃父母所生,我乃血肉之躯!我出生在炮火连天的沂蒙战场上,我赵蒙生身上不乏有勇士的基因!我晓得脸皮非地皮,我知道人间有廉耻!我,我要捍卫人的起码尊严!我要捍卫将军后代的起码尊严!!我取出一张洁白的纸,一骨碌爬起来冲出帐篷。我面对司号员小金:“给我吹紧急集合号!”小金惊呆了,不知所措。“给我紧急集合!”

    面对全连百余之众,我狂呼:“从现在起,谁敢再说我赵蒙生贪生怕死,我和他刺刀见红!是英雄还是狗熊,战场上见!”

    说罢,我猛一口咬破中指,在洁白的纸上,蹭!蹭!蹭!用鲜血写下了三个惊叹号。

    (节选自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一段,“终于”一词流露出“我”对于调走的渴望和拿到调令后的欣喜,与后文的思想转变形成反差。 B . 小说描写了云南边防地区环境的恶劣和部队训练的艰苦,交待了“我”想离开连队回到军机关的原因。 C . 雷军长“甩军帽”这一富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下文的“骂娘”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当年自己承诺的失信。 D .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有相同之处。
    2. (2) 关于文中插叙妈妈与雷军长生死之交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我”给妈妈写信作了必要的交代。 B . 为后文雷军长的讲话埋下伏笔。 C . 丰富了雷军长形象的内涵。 D . 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再起波澜。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塑造雷军长形象的。

      ①仅此一甩帽,会场便骤然沉寂。静得像无波的湖水,连片树叶儿落下也会听得见。

      ②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

    4. (4) 小说以“调令”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北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高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 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 .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 .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 .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 . ①②③ B . ④⑤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④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 . 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 . 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 . 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 (4)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长恨歌(并序)》)

    5. (5) 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 4.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酒家五首

    王绩

    其一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其二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前两句委婉地表达了在京都没有可以引荐自己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 B . 第一首三四句写作者之所以频繁到酒肆,只是因为怜悯酒家的贫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C . 第二首承前一首,写作者沉湎于酒肆长饮不止,常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灵”追求是毫无关涉的。 D . 同样是借酒抒写胸中之意,王绩的这两首诗沉郁伤感,与曹操《短歌行》慷慨激越的格调有较大区别。
    2. (2) 有人说第二首诗最后两句“是隐世语,亦是愤世语”,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 5. (2022高一上·寿光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写出了主人公高雅的形象,营造了清幽的意境。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交待了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 (3) 杜甫《登高》中的“  ”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    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  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 . 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 . 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 .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 . 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 . 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 .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聊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