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大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 1.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 “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 .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3. (3)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D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4. (4) 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 2.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 , 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 (1)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 . 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 . 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 . 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 (2)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④ D . ②⑤⑥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臣各为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 . ①独已之私怨求一人  ②同心而离居,忧伤终老 C . ①何示天下不广也  ②我欲因梦吴越 D . ①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间哉  ②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4. (4) 下面句子,句式分类相同的一组是(   )

      ①有名于楚  ②季布者,楚人也  ③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  ⑤何以解忧  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⑦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⑧感斯人言  ⑨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A . 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 B . 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 C . ①⑦⑥/②/③/④/⑤⑧/⑨ D .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⑨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6. (6) 翻译划线句。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 3. 阅读《红楼梦》中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选自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1. (1) 这首判词所对应的《红楼梦》人物是
    2. (2) 请结合判词及书中相关情节,任选上题中一个人物,简述其性格特点。
  • 4.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论语·为政》中文字,回答问题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 (1) 如何理解“色难”?
    2. (2)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认识。
四、     (共24分)
  • 5.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成都,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上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西事。②锦江:江名,在四川。③玉垒,山名,在今四川。④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⑤西山寇盗:指吐蕃。⑥梁甫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 . 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 (2) ①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

      ②与《登高》相比,简述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 6.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 (2)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李煜
    3. (3) ,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秦观
    4. (4) 《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
    5.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使我不得开心颜。”
    6. (6)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7. (7) 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琵琶行》中的“,相逢何必曾相识。”
    8. (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
    9. (9) 《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10. (1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句子是:“。”
    11. (11)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像霍去病一样“”,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落荒而逃。
    12. (12) 《沁园春·长沙》中总括秋景,表现出万物争相自由活动的句子是:“。 ”
    13. (13) 《论语》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7.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痘姆古陶的暖色调

    ①自有人类以来,大地上就遍布着用于制造陶的土壤。只需一个契机,有些土壤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为陶,并融入人类生活的细节中。有一种土壤叫息壤,这是我们的先人对土壤最美妙的称呼,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出自帝尧,由鲧窃出,传至鲧之子禹,然后由禹布施四方,而后,成堤、成坝、成圩、成埂,亦成岭、成坡、成原、成田,成大地上人类最原初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之一的陶。

    ②初冬的乡村,树木依然蓊郁,遍野庄稼的断茬低贴着土地纵横排列,目极之处既有灰蒙蒙的色调,更有翠绿之姿。当快要抵达龙窑的那一刻,一种耀眼的黄从沿途白墙灰瓦中独立出来,让人在凉风中陡然涌入一丝温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随之晕染开来。多次想来此处却又未曾成行,因此它在我心中搁置成了一种象征。现在,我终于来了,它才得以清晰地由象征而呈现出立体的丰姿。

    ③痘姆是远近闻名的“陶乡”,痘姆陶出自痘姆古窑,痘姆古窑又称为龙窑,它紧贴着大地,长达一百多米,给人一种欲飞腾之感。黄泥的山岗与迤逦的坡地上,随处可见黄壤黏土暴露于地表,就是这种特殊的由大禹布施四方的“息壤”派生出的泥土催生了六千年前的痘姆陶艺。

    ④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去,这种黄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一排排低矮的黄墙黄瓦的厂房前后上下并列错落着,仿佛一朵朵黄色的花,开放在起伏的矮坡上。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带着我们往前走,一边讲解,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他是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他的脸上呈现出古铜色,与这里的黄泥黄墙黄瓦很贴近,初冬的阳光从空中斜照下来,身影在黄色的土地上拉得很长,暗与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龙窑的暖色调。

    ⑤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质朴的窑厂。这里的先人们就地取土和泥,搭砖建房,烧瓦盖顶,土壁架梁,粗粝简单,没有刻意装饰,保持着泥土的性格。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黄泥矮房、产品陈列室、土路通道,安然坐落在舒缓的矮山上。它的体量不算太大,但是在众多新生代建筑的裹挟下,凸显出一种辽阔——辽阔的黄,辽阔的陶艺精神,辽阔的时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黄泥烧制的生活用品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土陶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只是研学旅游安排的课程,在他们的眼里只是好奇。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和包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陶器都呈现和保持着在高天大地垂拱悬托下所独具的姿势,所拥有的特质。无疑,我们的身心所触碰到的是龙窑和陶器内蕴的精神。

    ⑥在低矮的厂房里,我见到了正在埋头生产的工人,他们大都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断他们。他们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不停地随着制坯车旋转。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土坯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阳光从屋瓦的罅隙漏进来,形成一束束细长的光柱,能清晰看见屋内的浮尘,这束光落在了他们黝黑的脸上,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又落寞。在一间间破旧了的土房里,堆满了黄色的黏土,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腥香,混杂着工人们的汗味以及粗劣的烟草味。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厂房兴建、修缮、拓展到土墙剥落,屋瓦破碎,然后又修缮,一代又一代制陶工人在默默固守传承着陶艺。地上随处可见碎瓦砾,不知厂房经历了多少倒塌重建的过程。选泥、制坯、修坯、上釉、干坯、雕花、烧制,这些陶器的制作过程,让工人们身上烙上了陶的符号。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一沓沓一排排成品,缸、罐、坛、盆、钵……不仅闪现着陶之光,也闪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

    ⑦在陶器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餐具、花插、摆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轻扣时,浑厚中夹杂着清脆的声响,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里面是经过龙窑之火三天三夜烧铸的泥土,表面是为不同陶器精心设计打磨的润滑,而这,在到访者情不自禁的轻扣中慢慢弥散于龙窑和厂房的上空。在我离开陈列室的时候,似乎还听到了陶片触地的微响,悦耳中夹带着滞沉;又仿佛听到了工人们修坯时泥土的咝咝声,大火烧制陶坯伸缩的哗啦声,以及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我不禁侧耳细听,又听得并不真切。是的,对于陶,我知之甚少,也许只有那些制作者才能深知陶器的品格,他们才是陶的聆听者。

    ⑧大地的灵气和泥土的韧性造就了龙窑的陶器,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纷。在陈列室里,色泽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种陶的文化韵味在盈盈流动,质朴而迷人。龙窑之于古陶,也许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和人们寄予的期望。

    ⑨老旧的大门,黄色的厂房,百米龙窑,在我离开的时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太阳西斜,天际彤红,龙窑上空的色彩更浓,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

    (取材于程文文的同名散文,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泥的山岗与迤逦的坡地上    迤逦:曲折延绵 B . 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        氤氲:弥漫播散 C . 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        笃定:坚守龙窑的坚定 D . 悦耳中夹带着滞沉            滞沉:滞留轻柔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第四段中,作者用“一朵朵黄色的花”形象地喻指龙窑厂房别样的美感。 B . 文中第四段中,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拥有着如陶一般的品格。 C . 文中第六段中,作者看到阳光洒到制陶工人黝黑的脸上,感到安静而又落寞。 D .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太阳西斜,天际彤红”,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痘姆古陶的暖色调”包含了哪些内涵。
    4. (4) 在作者的审美体验里:“(陶器)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文中的微凉与温暖、光润与粗糙表面看似矛盾,实则让人感到了和谐的美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历,谈谈类似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审美体验。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 8.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

    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未能成为精准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   )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1. (1) 下列选项填在括号里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不是  而是 B . 不但  而且 C . 虽然  但是 D . 因为  所以
    2. (2) 划线句子有语病,不改变原意,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9.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请描写校园中一个体育运动的场景,展现体育之美。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150 字左右。

    ⑵请以“我想用诗记住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课本中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要求:对象明确,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 10.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作文纸上。

    ⑴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⑵作文。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