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州市叙州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3-01-25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美育是“用”,那么审美便是“体”。“体”是“用”得以实现的依托,美育功能的实现也应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为前提。王国维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活动,而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我们内心通常被一己之私利束缚着,然而在审美的时候,却能忘记私利,进入“高尚纯洁之域”,感受到一种“最纯粹之快乐”。这说明,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不过,美育这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染。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王国维怀疑德性可由伦理学来养成,正如美学不能培养出大艺术家一样。他发现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受叔本华的直观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提倡“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使之于美术、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识”,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这里,“由内界出”应该不是指出自人的本性,而是指道德源自“人己一体之直观”,而“非外铄”指的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知识的传授。

    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知识的追求和实践行为总是与生活欲望、痛苦相关联的,而艺术却能使人从利害中超脱出来;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不仅艺术审美活动本身,而且艺术作品的内容也有助于读者获得解脱。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既描写出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痛苦,又提供了得以解脱之道。

    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王国维引用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话说;“席勒的‘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其为性质也,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美丽之心”也就是审美的心灵。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儒家非常重视美育。王国维指出,孔子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例如,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等功用,提出“兴于诗”“成于乐”等主张。不过,对于儒家美育思想,他注重的不是礼乐教化,而是其中的“天然之美”。《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要求弟子们讲述各自的志向,油然赞叹曾皙的理想: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

    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无希望”,即没有刻意追求的对象,一切行动消除了强制色彩而表现出一种天然之趣;第二是“无恐怖”,内心泰然坦荡,无忧无惧;第三是“无内界之争斗”,即内心的从容与和谐;第四是“无利无害”,心灵的超脱,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第五是“无人无我”,在审美中主体走出小我和物我对立,而与万物相融相通。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

    (摘编自左剑锋《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杰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黄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摘编自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审美和美育是体用合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审美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美育功能。 B . 枯燥说教和抽象知识传授不能养成道德,唯有“直观”审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C . 当审美达到理想境界,道德实践除遵循道德法则,还能让人内心从容﹑惬意和自足。 D . 空间隔阂与技术限制是过去的青少年对传统美育难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重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有赖于无利害性的审美活动,因而审美心灵也自会纯洁高尚。 B . 把能否排除私利作为“天才”的判断标准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 . 如果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真正地养成了德性,那么意味着这个人大体具有了真正的道德。 D . 以美育人是滴水之功,只要美育工作者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青少年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天然之美”观点的一项是(   )
      A . 湖南卫视《变形记》角色互换 B . 武汉抗疫逆行的志愿者 C . 李子柒初期拍摄美食短视频 D . 杨洋华在故宫修文物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反思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 . 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 C . “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更喜欢百草园。 D . 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 . “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暗示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应。 C . “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十分遗憾。 D . 作者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 (4) 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 七月壬辰 ,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孳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 .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 .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 .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化,皇帝年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B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 . 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D .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 . 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改变旧的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 . 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 D . 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②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5. (5) 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②。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 ②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琼瑰:本指玉,在这里形容海水。

    1. (1) 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脚底一声雷”和“颃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又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 . 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与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C . 尾联上句想象用雨水唤醒醉酒的谪仙李白,此为虚写;下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雨如注,实中有虚。 D . 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来,横跨大江,呼啸奔来。
    2. (2) 本诗颈联暴雨的描写很传神,请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借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可成大事的境界,荀子的《劝学》中表达“借力”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2.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消失,梦境破灭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以备将来骑上继续游览名山大川。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夸张、想象,从侧面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 (1)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 引文省略 B . 语意未尽 C . 含糊其辞 D . 列举省略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本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是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繁殖能力强,无性有性结合;传播能力强,远近结合;,在其他秋季杂草枯萎或停止生长的时候,加拿大一枝黄花依然茂盛,花黄叶绿,而且地下根茎继续横走,不断蚕食其他杂草的领地。

    加拿大一枝黄花一般:种子随风传播和根状茎横走传播。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但最近发现,在城乡荒地建房挖出的土壤运到哪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生长到哪里,由此可见,

  • 8. (2020高一上·郑州期末) 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20年5月27日上午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英雄队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复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史上第一次由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四、写作(60分)
  • 9. (2020高一上·秦皇岛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