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线上期末...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 .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 .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 .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话的作用。
    5. (5) 对于“家”的作用分析,选文两则材料和下面这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对三则材料分别作答。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

  • 2.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奶奶的火车梦

    刘林波

    那时,他还是嘴边刚长出毛绒绒胡子的愣头小伙子,她还是八月苹果一样未成熟的青涩少女。

    一个初夏的下午,社员们把晒好的小麦刚入了囤,光坦的晒麦场就像刚烙完饼的平底锅,散发出热乎乎的香气。别急,好戏即将开始,社员们你一团我一伙地聚在晒麦场周围的麦秸垛下休息,有人耐不住了,喊:“开火车了!”

    一辆,两辆,三辆……汉子们把干活用的平板车连在一起,捆好,拼成了“火车”,分成五六个小组进行开火车比赛。说是开,其实是推,“火车”上横七竖八坐满了人,他们嘴里齐发着“呜呜”声,参赛者便翘起屁股,在后边拼命地推着车子跑。他们谁也不服输,满场子乱转,谁“开”得快,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最短,谁就是冠军。

    那天的冠军是他,他成了众人眼里的大力士,“乘客”们合力将他抛了起来。被抛向空中的时候,他无意中瞅了坐在麦秸上的她一眼,正在纳鞋底的她也刚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闹够了,他特意走过去,问她:“你咋不来坐‘火车’呢?”

    她害羞地低下头,轻声嘟囔:“要坐就坐真的火车,假的就是假的。”她和众多的乡亲一样,只是在电影里见过火车,火车站还在山外很远的市里,首先得坐一个多小时驴车到乡里,接着从乡里坐一天仅一班的客车到县里,再由县里转车到市里,总共有一百多公里的路,而她最远才到过乡里。

    “假的都坐上了,离真的还会远吗?”他开导她。

    “是吗?”

    “肯定啦。”他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后,很大声地说,“下面,请美丽的蛾子姑娘坐火车专列。”

    几个爱凑热闹的女人一哄而上,不管蛾子愿不愿意,就将她抬上了车子。

    在众人狂叫声中,蛾子的“专列”启动了,他铆足劲儿,一边推着车子跑,一边问道:“好玩意,刺激吗?”

    “感觉一点都不美,太慢了。”她给他一个坏笑。

    “火车到哪里了?”

    “到上海了。”

    “下一站到哪里?”

    “北京。”

    “北京啥时候到?”

    “早着哩。”

    “让我停下缓口气。”

    “偷懒是孬种,我是指挥官,我说啥时候到就啥时候到,不到站不准停,快呀!”她看着他狗一样喘着气,满身的汗水往下淌,幸福地笑了。

    夕阳西下,橘色的阳光染红了她青春的脸,温柔了他和她的距离。

    这是我爷爷和奶奶的初恋故事。爷爷告诉我,奶奶是带着“火车梦”嫁给他的。奶奶在订婚时就对他说,你一定要陪着我坐火车逛全国。爷爷发誓,等结了婚,手头有了钱一定去。

    我好奇地问道,奶奶的梦圆了吗?

    爷爷说,婚后的头一年,秋收后农闲,钱袋子也鼓了,他决定带奶奶坐火车上北京玩,奶奶兴奋得一夜没合眼。可是,早上临出门的时候,奶奶忽然觉得身子不舒服,一直呕,只好去了村卫生站,幸好那医生会把脉,一看是喜脉,北京是去不成了,但他们心里乐。爷爷故意挑逗奶奶说“快走,晚了就赶不上火车了。”奶奶用拳头直擂着爷爷的胸口。

    有了孩子缠身,奶再也未提坐火车的事,爷爷以为她早忘记了。后来,为了生计,爷爷去了省城打工,奶不但没有离别的难受,反而很高兴,每次来信都是先问火车方面的事,问得十分详细。爷爷便来信说,趁孩子放假你娘儿俩赶快来。奶来信却说,你是真傻假傻,我一走,家里的牛、猪、鸡谁来喂,田谁来管?家里的房子旧了,过两年还要翻新,咱可不能乱花钱哪。

    奶奶说的是实情,两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上学、盖房、娶媳妇、生孩子,一件件事儿接踵而至,结果她熬成了四个孙子的奶奶,又要每日照看他们,还是忙,她怎能有闲钱有空闲时间呢?

    我小的时候,一次饭桌上,爷爷对我爸爸说:“你妈还没坐过火车,有空……”爷爷话还没完,奶奶立马大怒,拍着桌子呵斥:“你老糊涂了,火车谁没坐过?我年轻时北京上海哪儿没逛过?”我们都不敢接茬儿。晚上,我听到奶奶在屋里教训爷爷:“孩子过日子容易吗,别给他们添麻烦好不好?”

    后来的后来,我在省城上班了。第一次领了工资,我匆匆回到家,准备接爷爷奶奶去一趟省城,圆奶奶的火车梦。

    到了村口,我远远地看到田间的小路上有一对熟悉的身影——爷爷佝偻着身子,一摇一晃地推着一辆平板车前行,车上坐着我的奶奶,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爷爷时不时地嘶哑嗓子,喊“坐火车美吗?”

    奶奶说“你老开着就美。”

    “下一站是哪里?”

    “上海。”

    我躲在村道边的一棵柳树下,看了半个多小时才现身,爷爷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0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村汉子们在繁忙的田间劳作之余玩起“开火车”的游戏,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B . 蛾子在平板车上想象着火车开往上海、北京的情景,表明了她对大山之外世界的向往。 C . 奶奶常向在省城打工的爷爷询问火车方面的事情,意在提醒爷爷不要忘了对她的承诺。 D . 结尾写爷爷奶奶见到“我”时脸上泛起了红晕,在晚辈面前他们感到幸福也有些害羞。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塑造了一位牺牲自己梦想,为家庭和儿孙幸福操劳一生而无怨无悔的农村妇女形象,奶奶的火车梦留给读者很多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B . 本文“开火车”的游戏对推动情节发展有特别作用,它促成爷爷奶奶相知、相恋,引出奶奶的火车梦,还让爷爷奶奶晚年重温年轻时的记忆。 C . 本文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我”爷爷奶奶的故事,亲切自然。小说中的“我”全程见证了奶奶的火车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感。 D . 本文语言有乡土味,如用八月苹果形容青涩少女,不时出现晒麦场、麦秸垛、田间小路等写农村景物的词语,读者仿佛从中闻到泥土的气息。
    3. (3) 同样是坐在平板车上,奶奶年轻时和年老时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4) 读完小说,你认为奶奶圆了她的火车梦没有?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始祸焉                          ②以秦兵

      ③以助其急                       ④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 . 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微”,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C . 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D . 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②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5. (5) 三段选文中,作者对六国被秦所灭的历史教训分别有怎样的认识?
  • 4.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夜读离骚

    华岳

    楮衾封冷白凝霜 , 展转无眠夜未央。

    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

    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

    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

    【注释】①华岳,南宋爱国志士,诗人,曾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狱。后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杖死东市。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其诗豪纵。②宋时,棉花尚未普及,多用藤纸和楮纸制作纸被。“白凝霜”“雪色鲜”是常用的两种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实,漫漫长夜,纸被寒冷,诗人辗转难眠,交代诗人起身夜读的起因。 B . 颔联赋予风雨情感,风起雨作,却似嫌诗人多梦,故意敲窗,欲为之送愁去。 C . 颈联用典,“自惭”句悔恨自己如“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竿”般不合时宜。 D . 尾联使用比喻夸张,写自己的幽闷如屈原《离骚》之幽闷,似江水长流不断。
    2. (2) 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起把离骚读幽闷”读出的“幽闷”。
  • 5.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广纳贤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李斯《谏逐客书》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的句子是“”。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两句,展现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 (3) 周邦彦《苏幕遮》“” 两句,形象描绘了一幅鸟儿想要将新晴之欢与人分享的生机灵动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 ,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幕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暮雨潇潇江上树”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铁凝《哦,香雪》) B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C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 D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 (2) 文中第二行“你试想想”四字,删去似乎并不影响读者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为什么说保留下来的表达效果更好
    3. (3) 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问进行简要分析。
  • 7.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

    请对上述文字提供的信息筛选、整合,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不超过15个字。

  • 8.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天文学家表示,未来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将成为旗舰级空间天文设施,要把星辰大海看得更广、更深、更清晰,有望促进中国光学天文的飞跃式发展,并为人类带来对宇宙的革命性认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主任刘继峰向记者表示,预计于2023年发射的中国空间站望远镜非常有气势,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高。它的口径为两米,与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口径相当,而视场比哈勃望远镜大350倍。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一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知晓。

    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你有哪些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立意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