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
乡里情
田光明
他是驻我们村的下派干部,住我家后边的瓦房里,在村里轮流吃着派饭。派到我家吃饭时,我去叫他吃饭,母亲叮咛我见了他就叫王伯。在我家吃过几次饭后,我与王伯就熟悉了,他有事了,就喊我给他跑路,多是让我去代销店给他买烟抽。
在村里,王伯和村里社员一样,行走在田垄之上,扶犁躬耕,种瓜点豆,收种碾打,样样活他都干着。
每次,王伯从县城来,都要给我带一本书,送我阅读,使我知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母亲每每做好吃的,我都要给王伯送去,让他尝尝。
那年冬天,王伯还送我一件六成新的棉大袄,是带毛毛领的那种。他说是儿子穿过的,他当兵了,就送给我穿。当着王伯的面我试着穿,有点大。母亲笑着说:“合适!合适!”王伯走后,母亲就用红包袱给我包裹上,放在柜子里。说等我上了初中就能穿了。
两年后,上级要求王伯回城里上班。离开村里那天,我也跟在母亲身边,送王伯到山梁下。大家都依依不舍地,跟王伯告别。王伯眼含着泪 , 说了很多感激的话。他说喝惯了这里的山泉水,爱吃母亲烙的锅盔馍,还有村里慧婶的手擀面,说得送他的人脸上都挂着泪花。
我上初中了。寒风刺骨的冬天,我穿着王伯送我的棉大袄,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把手缩进袖筒里,就感觉暖暖的,我的字也写得端正而有力。
那年春节前,母亲准备好了家里头场打的黄豆,晒干的核桃、花椒,攒下的鸡蛋,让父亲用扁担挑着进城给王伯家送去。母亲说城里人大鱼大肉吃多了,就稀罕咱农村的特产。天麻麻亮时,父亲肩挑着自家的特产走下山梁,到镇上乘客车去往县城。
夜幕降临时,父亲回到了家里。他满心欢喜,向全家人说王伯请他吃了碗牛肉煮馍,还是精品的。王伯升到政府一个局当了局长。他还问我的学习情况。特别让我父亲感动的是,王伯坚决不让父亲挤客车,让朋友驾车送父亲到镇上。上下车时,王伯的朋友亲自给父亲开关车门。
那年以后,每到春节前,母亲都要准备些黄豆、小米、核桃等,让父亲肩挑上去县城,给王伯家送去。记得那年连着下了几场雪,道路不通。外婆又去世了,父亲忙得没能去成王伯家。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念叨,说她过年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春节后,母亲让父亲去了王伯家,送去些特产和年馍。母亲说,王伯就爱吃咱家磨的面粉。
父亲过世后,去王伯家送东西的事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去县城比父亲容易,因为,我家有了一辆摩托车,去县城方便多了。每年我去时,母亲总希望我能多带点特产,她说,你王伯家人多。她还说,别让你王伯说咱乡里人小气,舍不得。
走进县政府家属院,我敲开了王伯家的门,年事已高的王伯流着泪 , 拉着我的手,长时间不愿放开。老人自责着,他没有给我家帮上啥大忙,让我们还待在农村受苦。我说,现在农村一天比一天好,粮食年年有余,家里也盖起了小楼房。
那就好!王伯欣喜地说。他又幸福地回忆着他驻村干过的事,问我他设计开挖的那条通村路路况如何?他搞的人畜饮水工程能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吗?说起往事,他满脸的荣光。他问着村里的张战宏、王福生、姜来喜……他们日子过得咋样?让我代他向他们问好,他还准备了礼物,让我给他们都带上。就连村里几个喜欢抽卷烟的老汉,他都记在心里,让我给他们每人拿一把上好的卷烟叶。
又是一年,我去王伯家。进得门,我没有见到王伯,他儿子在家。他告诉我,王伯和王婶去了南方女儿家了。王伯儿子招呼我坐下,我们说了几句话,就再也寻不到要说的啥话了,就感觉异常尴尬。我喝了几口茶水,胡乱地说了几句话,就起身告辞。王伯儿子送我出门,他再三强调说,山高路远的,你以后就别来了。你去年送的那些东西,都堆在阳台上。我脸上一阵燥热,就用力地笑着,掩饰着自己的紧张。他恳切地向我说,你有啥事了就打个电话,我尽力去办。
我向王伯儿子笑着点头告辞,走出了高楼林立的小区。那天,北风呼呼地刮着,把城市刮得灰蒙蒙的。
回到家里,我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说王伯和王婶他们身体健康,去了南方女儿家。他儿子接待了我,对我客气热情,我临走时,他要给我带礼品,我坚决拒绝了。
母亲笑着说我,做得对,一定不能让他们破费。
母亲又说,待明年了,咱那新品种核桃挂果了,摘下来,先给你王伯送去,让他们尝尝新鲜。
(原载《安徽文学》2021年10期)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 , 兔园蒙师② , 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 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释】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即事(其十)
章 甫
初失清河日,驳驳遂逼人。
余生偷岁月,无地避风尘。
精锐看诸将,谟谋仰大臣。
懦夫忧国泪,欲忍已沾巾。
【注释】这是章甫组诗十首中的最后一首。约为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所作。这年金兵南侵,由清河口入淮,张浚败绩。南宋朝廷失却抗金的信心,拟退守长江,结果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
请对上述文字提供的信息筛选、整合,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不超过15个字。
“停止晚读,出门看云!”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看到天空飘来了一片七彩祥云,让同学们暂停晚读去走廊上欣赏美景。“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大家要一起分享才好。”李老师的这番话收获无数网友的点赞,也将话题“语文老师的浪漫”送上了热搜,引发了众多评论:
评论一: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瞬间值得欣赏,看一场晚霞,听一场秋雨,赏一次落花……与大自然的接触,也是另外一种“学习”。
评论二:“停课看云”也是一种“无用之用”,毕竟教育首先是育人。教育不是填满,而是点亮。
评论三:学校教育要让更多的美有空间得以弘扬。
评论四:“停课看云”是另类,“多学一秒、多考一分”才是当务之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