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真正的哲学对指导人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①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②是帮助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④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历史趋势
②能直接反映当今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状态
③能指导人们正确否待自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④能正确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具体领域规律
①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哲学必须准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⑤哲学产生于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④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①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②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④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③物质可知,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④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①人的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诗的意境取决于朗读者的感受能力
③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
④诗人创作的“诗意世界”具有客观性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美国攻击中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美国攻击中国服务于自身利益
③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美国准确把握了中国发展本质
④意识具有反作用,美国外交政策严重干扰了中国发展
①改变获得知识的来源,增强认知的可靠性
②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果对照,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③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深化已有认识
④充分满足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格的成长需要,成功改造主观世界
①认识新冠病毒的本质和规律是疫苗研发工作的根本目的
②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迫切需要推动了疫苗的研发进程
③能否掌握和改变人体免疫调节规律是疫苗研发的关键点
④免疫方法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且得以验证的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和发展趋势
②注重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③从关键个体的分析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④在实践基础上实现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
①奥运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
②量变向质变的转化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决定了我国奥运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①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要“庖丁解牛”,不要“拔苗助长”
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田忌赛马”,不要“鼠目寸光”
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放眼长远”,不要“故步自封”
①具体地解决特殊的矛盾能够推动事物发展
②办事情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③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方向是前进的
④认识源于实践,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效
①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②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③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辩证法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①只有改革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②认识事物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上层建筑的适当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①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成功的前提
③提高个人素质和才能是成就卓越人生的关键
④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同以往的“大水漫灌”,要改变粗放扶贫,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策,对症下药;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如何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的保护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编暴民法典作为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立法大幕开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大到国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几乎所有民事权利保护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编撰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识,要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还需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