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0 课《阿长...

更新时间:2023-01-13 浏览次数:3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ài)     孤(shuāng)    疤(chuāng) B . 去(lǔ)    惧(dàn)    恶(zèng) C . 说(xù)    问(jié)        雳(pī) D . (suǒ)    粗(zhuō)    震(sǒng)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 . 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 . 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 . 辫子  保姆  磨难  烦琐之至
  • 3.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 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 4. 下列各项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 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 诗情洋溢。 B . 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草包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 . 由于缺乏相当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有时会望文生义 D . 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不以为然了。
  • 5.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 . 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 . 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 . 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 . 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 6.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 .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 .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 .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7.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乌当区永乐乡的桃花很美丽。”“这段旅程美丽了我的心情。”两句中的两个“美丽”都是形容词。 B . “她生得黄胖而矮”这个句子的补语是“黄胖而矮”。 C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句中“在你怀里”是状语。 D .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句子的主干是“长妈妈是女工”。
  • 8.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 .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 《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 .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 9. 对文中所引用的阿长的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 . 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 B . 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C . “我给你买来了!”一句,表现出阿一长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后的欣喜与欢快。 D . 将“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称鲁迅为“哥儿”更表现出她巴结讨好的性格特征。
  • 10. 文学常识填空。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等。

  • 11. 根据提示填空。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藤野先生》一文中(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的想法。

二、阅读理解
  • 12.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1) 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 (4) “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 13.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波澜又起。

    2.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
  • 14. 学完本文后,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成长的足迹”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 (2) 晓琳想借一本关于成长的名著,你向她推荐了《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
      A .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 我喜欢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讲了鲁迅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很有意思。 C . 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社戏后偷罗汉豆的故事,特别好玩。 D . 这本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3. (3) 下列篇目出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远远超过陆地面积。科学家研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至今海洋中的生物物种仍远远 陆地上的生物物种。 因此,必须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的高度来拯救我们的海洋。

    1. (1) 根据上下文,甲处应填入的词是(    )
      A . 多于 B . 少于 C . 高于 D . 低于
    2. (2) 将下面的内容填入乙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但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

      B.海洋里丰富的食物资源,千万年来滋养着人类。

      C.长期的过度捕捞使全世界2/ǎ的产鱼区繁殖量不足,捕鱼区域只能向深海推进,这更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

      D.海洋里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A . ④①②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④①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