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峨眉文旅综合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学术史研究看,《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器物史到技术史、从区域史到全球史、从技术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转型,这无疑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史研究视野。

    在物质层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视性、美术性和美学性的优点,能直接从物质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机理、造型与风格等要素,这为书写工艺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对象。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就技术本身而言,它不会脱离器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物的技术性书写必然建立在工匠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绝非来自物本身。在传统工匠领域,探究技术史的本质全在于工匠本身的历史。实际上,于技术史的内容属性及其书写要素为工匠史的书写带来选择性障碍,以致掩盖了技术史书写的更多维度。因为,技术史不全是工程技术史或科学技术史,还包括人文技术史或美学技术史等分支学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远》呈现的是中华工匠的人文技术史。很显然,《匠心致远》的学术视野已然创造性地从传统的器物史转向技术史的书写,而且是从静态的器物史书写转向动态的技术史书写。

    从空间层面看,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间上是流动的,并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物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间区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但伴随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发展,地方性的物质交往逐渐挣脱了区域空间的限制,进而扩张到全球空间范围内展开。譬如,“丝绸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这条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区域史书写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术的物或物的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传播、交往与互鉴已然成为一种史学景观。换言之,技术全球史的书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引起学者注意的。《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这显然是放弃了区域史书写工匠史的传统,迈向了工匠全球史的书写领域。《匠心致远》所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工匠技术的区域流动史,而是工匠技术的全球史。尽管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中华工匠的磨子技术、轮子技术、耕犁技术、扇子技术、漆器技术等十大技术仅仅是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冰山一角,但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很显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术范例。

    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在《匠心致远》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这就是说,《匠心致远》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已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物及其技术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将技术物在使用、交往、消费与传承中发挥的工匠文明作为写作旨归。

    (摘编自《小技术见出大文明——读<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光明日报》,2022年7月16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 B . 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史的本质,必然要研究传统工匠本身的历史,二者密不可分。 C . 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够在流动中形成其交往伦理。 D . 《匠心致远》一书列举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远》的价值,再从三个层面具体论述。 B . 本文开宗明义,指出《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三大范式”转型,肯定了作者的学术史研究视野。 C . 本文以“丝绸之路”为例论证了物质交往的全球性扩张,进而阐明了技术全球史书写的必要性。 D . 本文论述了《匠心致远》一书的文明史转型,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扇子、轮子、耕犁等技术物的成败优劣。 B .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 C . 《匠心致远》一书中尽管仅列举了极其有限的中华工匠技术,但是仍然能够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 D . 《匠心致远》一书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为写作旨归,而将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层面,从小技术见出大文明。
  • 2.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疫情席卷全球,数字经济充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保持全球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当前,中国数字经济需要的是打赢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攻坚战。我们要善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超大规模市场锻造技术、打磨产品,实现中国数字企业从软系统与应用创新到“卡脖子”核心技术和硬科技的突破转型,实现数字经济的技术自主、产业自强、生态自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数字经济全球化中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建设中国标准和谋求中国话语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中国需要将数字经济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新空间、新增长点。数字经济是面向未来、面向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数字经济的健康生态,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摘编自曹钟雄《致力健康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天地宽》,中国网10月24日)

    材料二: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聚焦数字贸易,把握全球数字经济脉动,为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活力与机遇。

    从海运集装箱的跨境运输服务到一枚芯片背后的知识产权服务,服务贸易无处不在。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贸易的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交付为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正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化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和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指出,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也是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预计到204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将升至三分之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也在有序提升。中国连续7年保持服务贸易世界第二大国地位,与世界近240个国家和地区有服务贸易往来。

    中国经济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跨境电商也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摘编自樊宇 眭黎曦《数字中国服务世界——服贸会为世界经济转型注入动力》,新华网9月5日)

    材料三:

    当前数字技术爆发式发展,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角,全球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计算机超算、3D打印等数字技术创新,不仅颠覆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还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代表了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最大的突破性创新,各种应用通过智能化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创新成果平等地延伸到所有经济领域、私人空间和社会生活。

    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人类更高水平互联互通的新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超级计算能力等叠加,人们此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认知革命、业态变革与生活场景将出现。中国从2G跟随、3G追赶、4G并跑到5G领先,在一些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部队。中国2020年底已建成71.8万个5G基站,目前已经超过115万个,2025年将实现中国境内全覆盖。未来的世界,5G+强大算力,或者6G+量子计算,将构成巨大的不受边界限制的无垠网络空间。

    未来30年,数字经济将替代当前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高渗透率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物化的物质生产与虚拟链接、运行、存在的关联方式将再一次发生颠覆性革命。

    (摘编自陈文玲《未来10年全球数字经济渗透率将超过30%》,《北京日报》11月22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充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发展速度最快、辐射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形态。 B . 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交付为特征的数字贸易已应用到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领域。 C .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最大的突破性创新,各种数字创新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方式。 D . 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发展,5G基站于2025年将实现中国境内全覆盖,未来或将构成一个巨大的不受边界限制的无垠网络空间。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全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数字技术爆发式发展中,中国数字企业还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需要不断突破。 B .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致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谋求在全球的话语权。 C . 我国服务贸易涉及世界近240个国家和地区,连续7年保持服务贸易世界第二的地位,这说明中国数字经济已遥遥领先于世界。 D . 借助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数字经济未来将加大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强大的替代效应,形成高渗透率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3. (3)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需要怎样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 3.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莱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⑬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⑭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⑯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⑰“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⑱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人生树下”为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人与树的关系,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 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 C . 第⑪段“树,在马路上流浪”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同陌路的哀痛。 D . 为了表达对树的敬意和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2. (2) 文章引用《诗经》的语句开篇,有何效果?
    3. (3) 请根据第③——⑧段的文章内容说说“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有哪些含义?写完这些树后,作者在文末又写了在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文言文阅读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纳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注】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 , 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 , 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草窃:草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 .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 .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 .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康,与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是金陵人”的“金陵”同,均指南京。 B . 出,指京官外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相同。 C . 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指词;因可配乐歌唱,又被称为“曲子词”。 D . 谥,即谥号,是指古人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扬性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任职滁州时,滁州因战火而破败,他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B . 辛弃疾长于军事,同时也着眼根本,关注农业,倡导力耕,甚至以“稼”字为自己的书轩命名,并以《稼轩集》行世。 C . 辛弃疾成功创建飞虎营,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华和超强的应变能力;他救济灾民,则表现出果断的魄力和悲悯的情怀。 D . 文章还记叙了辛弃疾去世之后,史馆校勘谢枋得的神奇遭遇。这个结尾极富神秘色彩,也表现了辛弃疾的不甘和冤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①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5.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江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 B . 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 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 D . 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
    2. (2)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1) 杜甫《登高》中的“ ”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都是用猿猴 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 (2) 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曹操在《短歌行》中认为“ ”,但李白却感叹“举杯消愁愁更愁”。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了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7.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1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     ),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表达。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在内的生命。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人工智能,显然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单从字面来看,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但一旦用上“(      )”的标准,这些作品就可能现出(      ),丧失被称为“作品”的资格。

    1. (1)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层出不穷    文学审美    原形 B . 层出不穷    知人论世    原形 C . 不胜枚举    知人论世    原型 D . 不胜枚举    文学审美    原型
    2. (2) 对上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排比、双关、对比 B . 对偶、顶真、双关 C . 排比、顶真、对比 D . 对偶、顶真、对比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 8.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有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在东方,        , 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这场争论围绕宇宙结构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人们开始主张的是“天圆地方”。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他认为“天圆地方”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        。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        , 安谧静止。孔子师徒的说法,(         )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         )这种修补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         )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   而且   虽然 B . 虽然   然而   而且 C . 固然   但是   因为 D . 如果   那么   而且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都补写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 写作(60分)
  • 9. (2022高一上·四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成长,我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事、状况。会面对成功,也会面对失败;会面对各种诱惑,也会面对无数挑战;会面对别人的认可,也会面对自我的否定……我们面对的既可以来自纷繁的现实,也可以是自己的内心。

    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行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