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一下·济南月考) 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A . 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 . 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 . 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 . 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 2. 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按品授田,其中品级最高者得田柴110结(田为耕地,柴指烧柴林,皆为高丽丈量土地的单位)。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于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这一制度(   )
    A . 确立了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 B . 成为巩固集权国家体制的物质基础 C .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促进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3.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 . 走上封建化道路 B . 开启近代化道路 C . 废除封建农奴制 D . 建立起幕府统治
  • 4. 《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 .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 .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 . 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 . 经济联系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 5. (2023·模拟) 阿拉伯帝国时期,麦阿里的散文《宽恕书》与但丁的《神曲》结构类似,都是以天堂、地狱为背景。同时期的阿拉伯哲学著作中也有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与《神曲》的叙事方式相似。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 基督教的东传路线 B . 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 C . 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D . 亚欧文化的交流互动
  • 6. 阿拉伯帝国时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下设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官僚机构辅助其统治,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时期(   )
    A . 一度实行民主政治 B . 中央机构的分工明确 C . 威胁君权的因素在减少 D . 哈里发有意削弱教权
  • 7.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 . 商业发展领先东方 B . 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C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 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 8.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 . 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 . 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 C . 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 . 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
  • 9. (2022高三上·海淀期中) 两汉时期,日本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隋朝时,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在使隋提交的国书中使用“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后又表述为“东天皇敬问西皇帝”。这反映出(   )
    A . 日本的自大和扩张野心 B . 日本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 大化改新强化中央集权 D . 朝贡体系维系东亚和平
  • 10. (2022高三上·苏州期末) 786年,阿拉伯哈里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宫,后来的哈里发又重金聘请世界各地的学者来这里工作,把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 . 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之地 B . 思想领域开放程度高 C . 是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D . 缺乏文化的自主创新
  • 11. 从哈里发曼苏尔开始,在长达一个世纪时间里,阿拉伯最高统治者在翻译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帝国翻译和研究蔚然成风。9世纪中叶,大多数古希腊、波斯书籍都已被译成阿拉伯文。“百年翻译”使阿拉伯(   )
    A .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 保存了数量最多的希腊古籍 C . 文化具有多元综合性的特点 D . 成为地域广阔的穆斯林帝国
  • 12. 下图所示是卢浮宫珍藏的木板油画《圣教徒》,创作时间约为1550-1600年,描绘了圣彼得和圣保罗共同托起教堂的情景,象征着东西基督教徒团结一致抵御伊斯兰文明。此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 .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正率军东征 B . 古罗马正在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C . 西欧中世纪王权正处于衰弱期间 D .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 13. (2023高三上·南通开学考) 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 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 . 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 . 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 . 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 14. “印度人把什么都忘记了,埃及人却什么事都不忘记。”这可以说明(   )
    A . 古代文明各自封闭独立 B .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 . 文明发展具有多元特征 D . 农耕文明的保守和封闭
  • 15. 中国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朝鲜王朝时以进士之试增长童稚辞气,不可不立,便推动设立进士科,以诗赋试之,并规定25岁以下才能参加,获得进士身份后,才可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由此可知,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   )
    A . 核心内容是考查诗词歌赋能力 B . 促进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 C . 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 D . 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 16. 公元2世纪末,阿克苏姆王国的阿杜里斯港成为红海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在此后数百年里富甲一方;但该港口自7世纪中叶起迅速衰落,百余年后被彻底废弃。该港口衰落的原因在于(   )
    A . 班图人的大迁徙 B . 丝绸之路的中断 C . 蒙古帝国的西征 D . 阿拉伯人的扩张
  • 17. 朝鲜古代使用汉字,文言分离,只有士大夫可习汉文,因此平民多文盲。1443年,李世宗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表音文字,并编印成书,公布周知。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 新的表音文字即为谚文 B . 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了东亚地区发展 C . 新文字推动了文化发展 D . 《三国史记》的出版得益于新文字
  • 18. (2024高二下·仁寿期中)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 . 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 .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 .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 .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古早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主要操纵在拜占庭帝国手中。拜占庭帝国由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重要经济发达区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所以中古早期的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拜占庭拥有强大的海上商船队和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和保持商路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与15世纪后半期伟大的海上发现处于同一时期,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认为,这两个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土耳其人切断了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有伟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欧洲就不顾一切探索通往东方的其他商路。1498年,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终于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

    ——摘编自【美】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拜占庭帝国”的另外一个名称,并分别分析拜占庭帝国在法律上和贸易上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帝国”兴起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并分析与“伟大的海上发现”的关系。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由祈祷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为世界的主宰)为至高无上的观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一宇宙观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对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现了教义的基本统一。婆罗门只是一个阶层,除了种姓家族关系外并无其他关系。佛陀在传教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一僧团,使佛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因此得以广为传播并扎根于中国本土。此时的佛教以其奥义打动了一流的学者,佛教著作呈现出剧增的趋势,不但外来的佛教经典得到了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也纷纷问世。国人还主动西行取经,点燃了佛经“经典翻译”的热潮,如法显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佛经的翻译也使得佛学流派和思潮出现,对后世佛学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佛学还攀附当时中国的文化,与道家和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汇通,借以传播并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摘编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异。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例,简析公元3-6世纪佛教传播的表现及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