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检测...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判断。在诗歌、小说中,丑的意象比比皆是。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例如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履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高度近视);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颤,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这一有着“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理念的县令形象成为了该剧作的灵魂。这类丑的意象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的审美观。

    在传统中国,从庄子起就对丑进行过辩证的思考,像《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人物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或倾向: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际是为自己开脱。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美的特征因丑的对照而更加显著。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笔者无意夸大或贬低“审丑”的价值,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丑的美学”,并倡导大众把握审丑与审美的内在关系,毕竟,从本性来说,人类崇尚真善美的特性不会改变,“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依然是文学世界的本质。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坛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论,颇为极少数识书不深的青年书法爱好者所赏识。时至今日偶尔还能听到或看到这种论调影响下的低劣之作。其论调是:“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知道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人们审美的需要。当然对书法艺术可以见仁见智,但美丑问题,却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书法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大美术范畴之内的观赏性造型艺术,在新的世纪里,亦应按照多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去发展和创造。但总不能背离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向着丑的方向去发展和追求吧!早在清代,刘熙载就曾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就对了。怪石有瘦、透、漏、皱四大特点,会给人以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可以说移步异形,变化多端。比如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著称的黄山,它的天都峰上,有一片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去就会出现好像“五老上天都”,或“金鸡叫天门”,或“仙人晒绣鞋”等不同的景观。书法是以历代约定俗成的汉字为依托,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的展现,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怪石相提并论。这种偷换概念、制造假古训的行为,是非常可卑的。

    (摘编自李传周《以丑为美可以休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丑”广泛存在于生活和文艺作品中,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美学概念,因为与“美”相对,受到人们的一致厌弃。 B . 中国文化美丑兼审,这既与视万物为一体的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有关,也与中国人把握宇宙人生的诗性思维习惯有关。 C . 《宝玉挨打》中王夫人的虚伪、宝钗的冷漠,正好衬托了宝玉心灵世界的美好和热烈,可见文学作品总是以丑来衬托美。 D . 清代刘熙载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虽然是说怪石的,但它几乎可以普遍用于各种艺术,只是不能用于评论书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戏剧中的丑角外形虽丑,但都极具人格魅力,如“七品芝麻官”唐成这个舞台形象虽然滑稽可笑,但却具有美好的德行。 B . 有丑形式的东西固然丑,但如果经过了艺术的转化,它就可能呈现高尚人格精神、唤起审美快感,成为审美对象。 C . 在多元文化时代,作家应该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若过度夸大审丑的艺术价值,就可能以现实丑为美。 D . 书坛出现的“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调,其实是套用刘熙载的名言而制造出来的假古训。
    3.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阿Q拥有精神胜利法,带有农民式的质朴、愚昧,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是鲁迅用高妙艺术手法创造的丑的形象。 B . 雨果塑造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而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 C . 有些作者在创作中丧失艺术底线,粗俗媚俗,热衷于描述生活中的丑事物,传播文化糟粕,受到了文艺界的批判。 D .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小说《死魂灵》中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此人衣着破烂、面容龌龊、贪婪而又狡诈。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以丑为美”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 ,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 。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童年是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 . 文章第四段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气氛。 C . 文章第六段画线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触觉上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D .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三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 . 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 . 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3. (3) 阅读全文,请梳理“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感情变化。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 ,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 羽衣蹁跹,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1) 下列对文中画括号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 .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四月亮快圆之日。 B . 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 . 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 D . 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 借指道士。文中指道士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冬夜月景, 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 . 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 . 最后一段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观、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 . 《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写作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有主客问答, 一样的赤壁, 境界却不相同, 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5. (5) 文中作者游赤壁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说明其原因。
  • 4.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夏日

    张耒[注]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释】此诗为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颔联通过蝴蝶飞舞和蜘蛛结网的描写,渲染了村墟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B . 第五句写疏帘落落大方地邀请月影,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帘幕随风飘拂和月光朗照之态。 C . 该诗用字传神,只一“纳”字,便描摹出诗人枕着潺潺溪声入眠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 D . 诗人将居室环境与自然景物巧妙搭配,通过对二者的交错描写,勾勒了一幅鲜活的江村夏日图。
    2. (2) 本诗尾联蕴含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借女子思念恋人,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 (2) 《劝学》中,从走路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的语句是:“。”
    3. (3) 《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作者乘小舟在浩瀚江面自由自在飘荡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 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 , 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

    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的作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天上演着冰与火的碰撞,酷暑难耐,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①_______,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能在短时间内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喝完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②_______,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进入体内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二氧化碳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③_______。

    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碳酸饮料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 3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对上文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讯中消磨时间,“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但看完之后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有学者把这称之为“青年人的童稚化”,它的标志之一是缺乏延迟满足的耐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