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黄埔学校2022-2023...

更新时间:2023-02-11 浏览次数:5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默写题(共1小题;共10分)
  • 1. (2023七上·惠阳月考) 默写。根据课本,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1. (1)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 (5)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 (6) 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7. (7)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8. (8)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我国的许多古诗词将乡愁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在奔波和战乱之中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把乡愁寄予在一封家书中;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把乡愁寄予在一朵菊花中;②“”(《夜上受降城闻笛》),把乡愁寄予在一段笛曲中。首首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二、基础与运用(共1小题;共4分)
  • 2. (2023七上·惠阳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jì mò
    2. (2)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péng bó起来才好。
    3. (3) chéng chè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4. (4)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mián yán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三、单选题(共2小题;共6分)
  • 3. (2023七上·惠阳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们在工作中要勇挑重担,一味地拈轻怕重 , 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B . 人们在事故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态度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C . 老舍先生对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个句子,都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D . 我们在为远大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见异思迁 , 矢志不渝。
  • 4. (2023七上·惠阳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经过刻苦努力,第一次模拟考试,他五门功课的成绩平均都在 120 分以上。 B . 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文物。 C .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 . 为保护益鸟,给它们制造一个安全生存的环境和气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
四、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共10分)
  • 5. (2023七上·惠阳月考)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依据下面材料,概述中国通信方式的发展状况。(不少于 100 字)

    材料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二

    时间

    通信方式

    使用情况

    20 世纪初

    无线电台、电视

    普通百姓极少使用

    1949 年

    电话

    全国普及率 0.05%

    2003 年年末至今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使用量世界第一

    材料三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大大提高了通信水平,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今,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 5G 时代。5G 网络将带来高速率、低延时、可靠安全的增强型网络服务。

五、古诗文阅读(共1小题;共15分)
  • 6. (2023七上·惠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俄而雪骤

      陈太丘与友

      人不知而不

      为人谋而不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3) 甲、乙两文选自南朝宋组织编写的 , 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丙文选自 , 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 20 篇,是著作之一。
    4. (4) 甲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5. (5) 乙文中的“君”“尊君”“家君”表示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共25分)
  • 7. (2023七上·惠阳月考)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①有这么一家公司,经营一种叫“替人读书”的业务,把几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10页左右的“精华”,提供给那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并获取高额报酬。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一粒小小的营养胶囊,证人们心理上觉得获得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否则《安娜卡列尼娜》的摘要精华,就是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而《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而《西游记》的摘要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如果抽去了这些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③以获取信息为目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这种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了生命的联系,获得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强,找到了阅读的意义,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④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或许在这个节奏加快的世界里,选择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取得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写书人和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⑤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

    1.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运用比喻,将经典书籍比喻成玫瑰,将压缩的精品书籍比喻成胶囊,表达了作者对待“玫瑰”和“胶囊”的态度与主张。 B .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 .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这句话的含义是阅读压缩的精品书籍能获得知识;付出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经典原著,还可以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内涵(或充实生命)。 D . 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2. (2) 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这个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海师范大学前教育系主任胡知凡说,孩子阅读最要不得的就是“功利性阅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成长规律进行适当引导,让孩子快乐地阅读比什么都重要。” B . 新华社评论员王甘武说,无利不起早。正常人做事都有目的,读书也不例外。读书的吸引力在于对社会、对自己、对物质利益、对精神满足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处,所以好读书、读好书本不成为问题。 C .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滕婧表示,要多尊重孩子自身的喜好,让他对阅读对书本产生美好愉快的情感,接下来扩展阅读,才会有可能。 D . 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建议大学生阅读应多做“深呼吸”,才能真正提升个人涵养。
    3. (3) 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 8. (2023七上·惠阳月考) 阅读余秋雨《闲读梧桐》,完成以下五个小题。

    闲读梧桐(余秋南)

        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园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

        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纷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湖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楞。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晴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楞,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篷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1)     标题“闲读梧桐”的“读”字用得好。作者临窗闲读的仅仅是梧桐?请谈谈你的理解。
    2. (2) 第5、10、段两个“落寞”的含义一样吗?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

    3. (3) 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②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4. (4) 末段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且意境深远。请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又是一阵热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益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5. (5) 作者在夜风中再读梧桐,从树到人,思绪翩跹。请你发挥想象,在第7段末补写我的梦境。

      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                

七、写作题(共1小题;共50分)
  • 9. (2023七上·惠阳月考) 按要求完成作文。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残留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充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②不得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