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否定了神创论,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 科学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④ 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①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②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① 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② 认识源于实践并以实践为目的和归宿
③ 以实践为基础的正确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素质能得到提升
①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研活动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最终目的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体的需要是开展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力
③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单个人孤立的科研活动不可能存在
④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性活动
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①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② 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③ 自然界的物质性
④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 宇宙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③ 宇宙间所有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④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 神话传说来源于主观想象
④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 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可靠保证
② 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决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进程
③ 黄河流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
④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促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① 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依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 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①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推翻过时的真理
② 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互转化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
③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
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① 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 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①实现了主次矛盾的转化,使永定河北京段由基本干涸到通水
②改变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用“远水”解了“近渴”
③得益于统筹规划、协同治理,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④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说明生态修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
① 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 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质变
④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① 吸取了“先发”的经验教训,并增加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内容
②“后发”事物都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要求
③ 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后发”事物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相对“先发”事物的发展,“后发”事物能减少道路迂回过程
①只有不断吐故纳新,事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②事物的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不断批判和否定,新事物就能保持质的稳定性
④事物只有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①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④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 深圳的个性经验中包含着可推广的共性经验
③ 既要立足整体,也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④ 承认联系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 城市治理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② 创新能够解决城市治理中的一切问题
③ 综合的思维方式是做好城市治理的基础
④ 破解城市治理难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 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④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① 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