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世...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5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据统计,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    )
    A . 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 B . 英国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 . 茶叶出口呈现多元格局 D . 汉口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 2.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 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 3. 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总计5338.9万两,年均445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 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 B . 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 C . 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 D . 在对外贸易中由逆差转为顺差
  • 4. 研究表明,中国市场的价格独立性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上海至伦敦电报线路的接通而丧失。这反映出(    )

    ①中国进出口市场受到世界市场的控制   
    ②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③中国民族经济崛起参与欧美市场竞争   
    ④便捷的交通通讯推动经济实现全球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 .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 . 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 .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 . 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 6. 16世纪,秘鲁商人将白银运到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大部分白银被用来换取亚洲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园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亚洲各国主导国际贸易发展 B . 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场中心 C . 自由贸易原则得到普遍运用 D . 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
  • 7. 如图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一1935)。其中,1868一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 B . 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C . 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 D . 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 8. 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 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 . 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 .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 . 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 9. 如表为拉美国家1930~1934年外贸变化情况(与1925~1929年相比的平均增长率变化,单位:%)。这表明拉美国家(    )

    国家

    出口量

    贸易比价

    进口能力

    阿根廷

    -8

    -20

    -27

    墨西哥

    -25

    -43

    -55

    智利

    -33

    -38

    -28

    拉丁美洲

    -8.8

    -24.3

    -31.3

    A . 殖民地经济脆弱性增强 B . 独立运动破坏了对外贸易环境 C . 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D . 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 10. 19世纪80年代之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旁遮普成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花的专业化地区。这一变化(    )
    A . 受中国禁烟运动影响至深 B . 加快了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 C . 适应了宗主国发展的需要 D . 延缓了印度经济殖民化进程
  • 11. 图:

    德意志麦森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25年)

    奥匈帝国维也纳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60年)

    英国切尔西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70年)

    上图可用于说明(    )

    A . 中欧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 B . 国际贸易促进科技文化传播 C . 工业革命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 D . 西方各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 12. 有位学者指出:世界市场为生产力的国际化与高度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材料表明(    )
    A . 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B .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C .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D . 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强盛创造了条件
  • 13. 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
    A . 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 .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 .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 . 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14. 1839年,印度阿萨姆邦茶叶公司成立;1854年英印当局颁行《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凡是承诺到此种植茶树供外销的欧洲种植园主,均授予该地多达一千两百公顷的土地;1870-1900年间,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十九倍,连喜马拉雅山麓也开始种植茶树。据此可知(    )
    A .   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茶叶产区 B . 大量黑奴被贩卖到阿萨姆邦从事种茶 C . 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 D . 西方茶叶消费国逐步牢牢控制茶产量
  • 15. (2022·东城二模) 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   )

    1720-1722年

    1730-1732年

    绿茶

    60.4%

    15.6%

    红茶

    39.6%

    84.4%

    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

    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6. 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特许证中规定,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这一规定对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    )
    A . 垄断了英国海外贸易 B . 促进自由主义的发展 C . 加强了资本原始积累 D . 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19世纪后,随着生产的日益专业化,大量原来由家庭主妇自己制作衣帽鞋袜等生活必需品转为依靠市场供应。同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日渐消失,原来盛行的集市贸易和地方市场也衰落了。为满足增长中的城市市场的需要,欧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百货商场。在这类商店中从食品、生活用品到文化用品,一应俱全,商品明码实价,从而避免了讨价还价的麻烦。许多商场不仅雇用穿着体面的女服务员,热情周到地提供顾客服务,还通过别具匠心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奇特而令人兴奋的环境,使购物成为一种诱人的活动。

    ——摘编自王章辉《工业化历程》等

    材料二:1917年,粤籍华侨马应彪向海外华商招股,在上海创办了先施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运用大量的玻璃橱柜将商品与顾客直接见面,并利用电台和沪上各大报刊大力宣传。先施公司还首次在旧中国商界实行商品“不二价”,将商品价格定在合理公平的尺度上,做到既要赚钱又不欺蒙顾客。商场除经营百货外,还在屋顶平台上开设有大型游乐场,吸引了大批游客光临消费。先施公司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还招聘女售货员,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引发人们竞相报考。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先施公司穗扎稳打,步步为营,马应彪本人也以德高望重的长者身份获得商界的尊重。

    ——摘编自周庆才《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货商场兴起的主要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特点。
    3. (3) 根据材料,简析近代中外百货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通过独立战争,北美殖民者赢得独立,但促使其独立的理由实为宗主国、殖民地的贸易纠纷。费城会议制宪者则主要是大地产主、贸易商人和服务于这两者的律师。他们设计了以保护财产权为中心的宪法,造就了以战争和贸易为中心的国家。19世纪前期,美国实现了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的持续扩张;白人向内陆推进,殖民印第安人生活区,形成美利坚第一帝国。19世纪中后期,美国宣布门罗主义,逐渐控制中南美洲,其势力伸入太平洋,成就美利坚第二帝国。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军事手段控制其他国家,同时商品涌入全世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由此形成美利坚第三帝国。冷战结束后,主要借助经济、贸易、金融等手段控制中东欧,维护其世界工厂地位,并把中国纳入其所控制的全球贸易体系中。

    ——姚中秋《生产型国家与军事贸易国家:中西长时段宏观历史比较》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方面引入苏联或美国的技术和资本,但避免沦为其依附者:另一方面,进行内部组织深化,动员国民拥有的全部资源,首先是劳动力持续投入,集中用于国家认定的优先战略方向。1950—1960年,借助苏联技术和资本推进重工业化;1980—1990年,借助海外华人资本和国内积累推进轻工业化:进入新世纪后,借助国内积累和欧美资本,再度推动重工业化。201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进而迅速超过美、德、日三国之总和,拥有了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成为典型的“生产型国家”。

    ——姚中秋《生产型国家与军事贸易国家:中西长时段宏观历史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军事贸易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生产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外国金融势力也迅速侵入我国。外国银行很快成为旧中国金融事业和金融市场的垄断力量。在帝国主义金融势力侵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人民自己办的新式银行也出现了。在清政府铁路总办盛宣怀奏准清廷之后,1897年5月27日于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之后,各地也随之设立一些银行。一时出现中国银行兴旺发达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兴起,对以银行业为主体的新式金融市场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于是我国的新式金融市场就以上海为中心,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由浙江一带到沿海其他城市,又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了起来。金融市场本应该为工商业服务,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联系甚少,主要从事黄金、外汇的交易。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多是国家债券,成为各路军阀维持统治,互相混战筹集资金的场所。东南沿海城市的金融市场产生早,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内地金融市场产生较晚,发育程度也很低。抗战期间金融市场曾一度转移到重庆和西南、西北一些城市。抗战后,金融中心很快回到上海等沿海城市。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在这样一个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17世纪之后,英国的货币制度渐趋稳定,票据结算等信贷工具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是金融体系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切不仅为金融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而且对金融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英国农业、工业、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信贷工具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为英国金融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到18世纪50年代,以国债制度的建立为轴心,以银行网络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以伦敦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共同组成的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是英国得以率先迈入工业化大门的至关重要因素。作为直接资本市场的交易所和作为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为英国近代早期积累的大量财富与工业投资构筑了一座坚固的顺畅的大桥。

    ——摘编自罗秋《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英两国金融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金融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8年,东印度公司抢先在政府注册,获得运茶进入英国的特许。1762年,东印度公司仓库中的茶叶存货就有400万磅。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平均售价约5先令,这个价格可以说几乎是每个英国人的钱包都负担得起,饮茶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茶叶的大众消费时代到来了。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材料二:在鸦片战争前的1817年至1833年17年里,中国的茶叶对英国出口货值占出口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一般都在50%以上。1833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结束,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被发明和推广,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在英国茶叶市场上,印度茶叶在1875年取得对华茶叶贸易竞争优势。随着世界性茶叶市场的形成,产生了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国际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国际茶叶价格,这种茶叶贸易方式的根本变化,有人称之为“茶叶革命”。同时,在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农学会派人到印度学习制茶技术,还开始了机器制茶的推广。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英国大众茶叶消费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英茶叶贸易竞争优势被印度取代的原因,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