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3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 1.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甲骨文中记载:“己巳 卜,兄 (同“兇”) ,贞其燎于盟室 (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 ,叀小羊 (向鬼神祭祀) ”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
    A . 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 . 占 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 . 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 D . 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 2.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记载有对官府经营交易考核的“市课”。秦法也规定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由此可见,秦朝(   )
    A . 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B . 重农抑商,打压商业活动 C . 扰乱了商品交易的秩序 D . 强化以法治吏的治国方略
  • 3.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
    A . 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 B . 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 .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 D . 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 4. (2024高三下·黄石模拟) 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

    地区

    校尉部、刺史部(个)

    郡城数(个)

    县城数(个)

    合计(个)

    黄河流域

    5

    36

    395

    436

    淮河流域

    2

    9

    141

    152

    长江流域,

    3

    24

    250

    277

    东北

    1

    10

    65

    76

    西南

    1

    6

    35

    42

    西北

    1

    12

    80

    93

    全国

    13

    97

    966

    1066

    A . 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 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 C .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 . 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5.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 .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 . 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 . 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 6.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病坊最先是南北朝时期寺院的一种救济机构,唐朝时由于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加,皇帝设置“悲田使”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对病坊进行资助,但具体事务仍然由寺院主持。由此可见,唐代病坊(   )
    A . 发挥了政府主体作用 B . 维护了政权的长期稳定 C . 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 D . 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 7.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

    砖窑

    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窖17)

    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窖19)

    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窖19)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铭砖五(窖50)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量为“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石”。

    A . 经济重心转向南方 B . 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C . 封建剥削日益严重 D . 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 8. 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   )
    A . 维护了买方的合法权益 B . 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 C . 推动了坊市制度的瓦解 D . 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 9.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教人制作“捍、弹、纺、织”之具,织成的“被褥带悦”,“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于是时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纺织业发展迅速 B . 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 . 纺织工艺得到革新 D . 庄园经济有所发展
  • 10.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工匠人户编订特别户籍制度,称之为匠籍制度,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忍受到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指定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这种匠籍制度的改革(   )
    A . 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B .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 源于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动 D . 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 11.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 . 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 . 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 . 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D . 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 12.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 .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B . 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 . 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13.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19世纪下半叶,印度茶叶出口额逐渐超过中国。1905年,时任两江总督派考察团赴印度学习机器制茶技术,回国后积极加以推广。这反映出(   )
    A . 制茶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 . 中印双边贸易遭到严重阻碍 C . 清末新政注重鼓励兴办实业 D . 晚清政府亟须进行制度变革
  • 14.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 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 B . 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 C . 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D .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15.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从19世纪中叶近代交通工具在上海出现开始,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近代交通工具才开始在上海地区的运输业中占据主流;在长达80年的交通近代化进程中,不乏洋人私建——政府拆毁再重建的工程案例。这一进程折射出(   )
    A .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中心 B . 列强侵略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C . 社会生活方面的半封建特征 D .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 16.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不夜城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抗战期间重工业亟待内迁 B . 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C . 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D .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 17.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932年陕西潼关发生霍乱,因染病而死亡者超过30%。当地老中医说:贯众(中药名)泡水瓮中,通过泼酒可以消毒扑灭疫灾。这导致附近中药铺的贯众很快销售一空,许多青壮年进山挖贯众倒卖。这表明(   )
    A . 瘟疫为一些人提供了“商机” B . 国民政府没有进行医疗救助 C . 中药有效制止了霍乱的流行 D . 近代卫生防疫制度开始建立
  • 18.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A . 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 . 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 . 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 . 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 19.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殷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西周春秋时期,伴随冬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打破了以往春种、秋收的农事时间节律,古籍中也多见“春秋冬夏”的四时排序,“四时”观念逐渐萌生。据此可知(   )
    A . 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 B . 先秦四时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C . 古代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D . 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
  • 20.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器,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并和埃及争夺叙利亚。之后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上国,一度占领了整个近东地区。这反映了(   )
    A . 生产力进步推动文明扩张 B . 文明传播导致了战争频发 C . 铁器生产决定了军事实力 D . 对外征服促进了经济交流
  • 21. 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A . 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 . 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 . 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 . 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 22. 古希腊大部分城邦土地贫瘠、物产短缺,粮食依赖进口,居民们为了生存被迫对外殖民,这样带来了频繁跨越地中海的远距离航行。据此可知,这种远距离航海(   )
    A . 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B . 促进了希腊城邦工商业贸易繁荣 C .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D .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 23.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高产作物的传入 B . 区域分工的出现 C . 人口政策的调整 D . 自然环境的变迁
  • 24.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6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 B . 土地分配不合理 C . 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 . 工业化进程加速
  • 25.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895年,清政府发出一道“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举措(  )
    A . 带动了民间投资设厂热潮出现    B . 导致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 . 客观上延迟了反清革命的爆发   D . 推动了洋务企业的较快发展
  • 26.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835年6月,纽卡斯尔附近的一个煤矿突然发生瓦斯爆炸,101名矿工在井下丧生,其中包括75名童工;1838年,英格兰北部一座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1名8至16岁的女孩死亡,15名9至12岁的男孩死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经济发展中社会问题凸显 B . 少年儿童毫无政治权利 C . 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 . 技术提升降低就业门槛
  • 27.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据统计,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材料旨在说明(   )
    A . 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均衡化 B . 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 C . 工业国与农业国差距消失 D . 科技是世界经济最强动力
  • 28.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1855年,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描述他见到的泰晤士河:清澈的整条河变成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甚至更臭,整条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泰晤士河的变化(   )
    A . 与英国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 B . 展现了科学时代的消极影响 C . 暴露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罪恶 D . 源于英国“城市病”的弊端
  • 29.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 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 30.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A .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B . 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 .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D . 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 31.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多次对其顾问说:“最令我担心的两件事就是核武器和国际收支赤字。”林登·约翰逊曾说:“除了越南,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国际收支。”尼克松则对其顾问说:“我不希望受到国际货币问题的困扰。”这说明(   )
    A . 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B . 美苏争霸造成财政困难 C .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 战后货币体系受到冲击
  • 32.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2021年10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成功在10000米深的海底下连续进行了10个小时以上的探测,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两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   )
    A . 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 B .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C . 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 D . 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 33.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泞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 34.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合成词,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狭义的界定仅指技术革命。此外,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历史上实音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始终都是说法不一。若按照广义概念,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

    表: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梳理

    广义科技革命

    时间

    狭义科技革命

    主要特征

    第一次

    16—17世纪

    第一次科学革命

    近代物理学诞生

    第二次

    18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第三次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气与运输革命

    第四次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科学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五次

    20世纪中后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电子技术革命

    ——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科技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三者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5.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太医署系目表

    类别

    课目

    修习年限

    修习课

    临床课

    医科

    体疗

    公共课:《明堂》《素问》《黄帝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分五个专业教习

    识药形药性,知四时脉象浮沉涩滑之状,验图知穴位

    7年

    疮肿

    5年

    少小

    5年

    耳目口齿

    2年

    角法

    2年

    针科

    公共课同上。专业课:《素问》《针经》《明堂脉诀》神针》及九针之法

    以九针为器械,察五脏之有余和不足,然后用针或补或泻

    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按摩

    公共课同上。专业课:消息导引之法,治损伤折跌之法

    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调利骨节,宣通血脉,损伤折跌治法

    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咒禁

    咒禁五法(存思、禹步、营目、掌诀、手印)

    拔除邪魅之为厉者

    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药园师工

    《名医别录》《本草》药物种植、鉴别、采集、炮制贮存

    防病治病

    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王振国、张大庆主编《中外医学史》

    材料二:1894年6月26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北洋医学堂,由林联辉任校长,李鸿章并委任天津税务署的欧士墩医官负责监督,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由政府出资兴办的独立医学堂,也是一所培养、训练海陆军外科医生的学校。医学堂学制四年,分两个班,不分科,教员包括中外医生,以英国人为多,采用英语教材。课程设置,按照西方医学的标准,有解剖、生理、内外科,妇产科、公共卫生、眼耳鼻喉科、治疗化学、细菌学及动植物学等,基础教学与临床指导实践是并行发展的,医院有六十张床位供临床实习使用。学校管理规则沿用天津水师、武备学堂的先例,一切费用均在海防经费中结算。1900年,该校教学人员中有三名中国医生和两名外国医生。

    ——马伯英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太医署课程设置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太医署相比,北洋医学堂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