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3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献记载,当时的煤炭开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渐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设备和工作流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据此可推知,宋代采煤业的发展(    )
    A . 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 B . 催生了新型雇佣关系 C . 带来了工业能源革命 D . 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 2. (2023高二下·衡阳) 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

    A .   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B . 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 C . 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 D . 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
  • 3. 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   )
    A . 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 B . 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 C .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 . 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
  • 4. 北宋嘉祐至熙宁年间,皮州(南宋时更名为“赣州”)两任地方官不仅在赣州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城,还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福寿沟)、古城墙、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
    A . 城市化水平较高 B . 洪涝灾害的频发 C . 南方城市的发展 D . 地方割据势力强
  • 5. (2024高二下·南昌月考) 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 . 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 . 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 . 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 . 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 6.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 . 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 .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 . 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 . 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 7.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 . 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 . 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 . 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8. 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 . 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 B . 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 C . 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9. “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 .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 .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 .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 .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 10. (2024高二下·江城月考)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 传统文化习俗
  • 11. 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开封型城市,这是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工商业是为这个城市的地主服务的。另一类是苏杭型城市,这一类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对这两种类型的城市解读正确的是(    )
    A . 开封型城市的封建地主是工商业者的附庸,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 B . 两类城市说明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城市的转变 C . 苏杭型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开凿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开封型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 12. (2024高二下·嘉陵月考) 东汉时,“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五省区),其城市数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5;其次为淮河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这些城市网络和腹地从较为原始的几大经济区经过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的十大城市经济区域。材料表明这时期(    )
    A . 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建立完善 B . 各具特色的城乡区域经济区兴起 C . 商品农业发展促进城乡结构重组 D . 草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市镇的兴起
  • 13. (2024高二下·富裕月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转换过程,即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转换,从东西两极格局向南北两极格局转换。下列史实最符合这一转换过程的是(    )
    A . 少数民族迁移 B . 王朝都城变迁 C . 科技文化传播 D . 经济重心移动
  • 14. 农村专业生产户,如“茶园户”、“桔园户”、“花户”、“漆户”、“糖霜户”,“乡村酒户”等在两宋已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尽管他们在宋代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太小,但他们毕竟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两宋(    )
    A . 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概况 B . 长途贩运逐渐兴起的事实 C . 纸币成为交易媒介的背景 D . 商品交换高度发达的原因
  • 15. 《南齐书》载:建武四年(497年),“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十余日,晏诛。”《水经注》载:肥水经过寿春县,“北入于淮。……肥水左渎,又西石桥门北,亦日草市门外。”《南越志》说:“越之市为虚,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 . 坊市界限已逐渐打破 B . 工商业市镇日益崛起 C . 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 D . 商品经济深入到农村
  • 16. 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A . 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 草市专业化色彩较浓厚 C . 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 D .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17. 在中世纪,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除非它迫切需要增加人口。1345年,在黑死病过后不久,威尼斯允诺授予任何愿意到它那里定居的人公民权……有机会的时候,在“新”“老”公民之间也要做出区分。1386年的一个法令规定,只有“老”威尼斯人才可以与扎根于此城的德意志商人进行交易。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 . 政治上向周围乡村开放 B . 赢得自治的权利 C . 打破了封建国家的框架 D . 存在排外的特征
  • 18. 唐宋时期,政治类城市一般以官僚地主,即地主阶级执政人物及其候补人员为中心,包括他们的家属、侍从、戍卫、服务者在内。在城市周遭,又环绕着严密的户籍、坊厢、行铺等网络,构成一套稳固的坊郭体系。由此可见,这类城市的居民结构(    )
    A . 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B . 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 C . 推动了雇佣劳动的产生 D . 促进了市坊体制的巩固
二、材料分析题
  • 19.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坏《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战国末年和秦国时期,关中地区就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而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在当时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长安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险要,“阻三西而宁,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定都长安也和当时中原政极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在汉朝初年时,北方的匈奴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长安以前作为周、秦的首都已经初具规模。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材料二: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三: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一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滴编自[关]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定都长安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