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功能 |
① |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
② |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
③ |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
④ |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
①大学教育趋向世俗化与商业化
②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③社会矛盾因经济发展而消解
④图书馆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巴黎公社》
③《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
④《论持久战》
国家 |
世界遗产 |
国家 |
世界遗产 |
中国 |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 |
伊拉克 |
巴比伦 |
韩国新 |
儒家(宋明理学)书院 |
法国 |
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 |
日本 |
百舌岛古市古坟群 |
冰岛 |
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火与冰的动态性 |
印度 |
拉费斯坦邦斋浦尔城 |
德国 |
奥格斯堡水利管理系统 |
伊朗 |
希尔卡尼亚森林 |
俄罗斯 |
普斯科夫学派教堂建筑 |
澳大利亚 |
布吉必姆文化景观 |
葡萄牙 |
布拉加山上仁慈耶稣朝圣所 |
材料:从教会到封建王权再到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权,西方印刷媒介的内容监管制度不断发展。1450年古腾堡印制术改进以后,书籍以大量标准形式复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廷大规模禁书与推行书籍审查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立禁书目录委员会。封建王权时代,许可制度最终通过国家机器以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由此特许出版和出版检查制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张早期印刷媒介内容控制的网络。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虽然陆续结束了原来的集权主义媒介管制模式,但印刷媒介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叛逆罪、诽谤罪与知识税、津贴制是管制出版业的强、硬两种手段。尽管直至19世纪印刷媒介才彻底实现自由和独立,但近代以来,西方出版业仍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保障言论自由、优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三大原则,并由此形成了西方出版内容制度设计的三大价值目标,即政治福利、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
——摘编自黄春平《西方印刷媒介内容监管的制度变迁及历史启示》等
材料一:由青瓷到白瓷的特变需要一个过程。北朝那富的青瓷造型皎单一,装饰也简单。在烧制青壳过程中,制瓷工区将含钛量低的釉料用在白色胎体上,制造山白瓷釉,白瓷底运而生。但这种壳器呈现出白中闪青绿的颜色,被学术界称为平期白壳、原始白瓷。那窑白壳打破了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白流生产的先河,为北方向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隋代高档细白竞的发现,是那窑考古调查的重大收获,它的出现标志着那窑制造技术的成熟。庶代那客以烧铜白瓷为主,细白瓷胎体活白无瑕,而且易种造型半富多彩,餐具、茶具、酒具、文具无所不有。唐代那客白瓷不仅进贡皇室,而且许多文人将饮酒品茶使用邢瓷视为雅。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玩、城溪禁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摘编自冯石岗、董成志《河北陶瓷业兴衰史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那客主要进行古箭仿制品的生产,其中的仿唐那客白釉刻花梅瓶和仿唐邪客白釉穿带壶等与古壳难分伯仲。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曾进行过邪壳产品的市场化之路的尝试,但由于资金技术的相对缺乏,最终归于失败。后来在那客的文化产业之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资金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多数依赖财政拨救,那富(周壳文化)也是如此。再加上当今真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态度冷淡,那窑遗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匮乏、传承困难的问题。
——摘编自邮雄飞《邢富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等
材料一: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称为“四大徽班”。它们立足北京进行创作,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起,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
——摘编自李四清等《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
材料二: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后,欧洲戏剧界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文学报》载文称:“梅氏不仅为近代中国戏剧之宝,且宜(被认定)为中国整个戏剧艺术史之骄子……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夫以梅氏之身,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同时,外人观之,绝不类难于领略之外国戏,却为伟大艺术之表演!”从那时开始,一股持续向“东”看的热流绵延至今,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西方戏剧家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的批判和背离,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话剧的不满,与当年梅兰芳在苏联舞台上所传递出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编自邹元江、林萃青《关于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对当代世界戏剧进程的影响”论坛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