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6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某同学整理了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后,形成了以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

    ①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元朝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随后在城市的楼房住宅中普及。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问世,文革时期传入中国。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 2. (2023高二下·衡阳) 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

    A .   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B . 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 C . 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 D . 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
  • 3. 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近代上海人口变化

    1853—1865年

    上海总人口从54万增加到70余万

    1865—1870年

    上海公共租界人口从92000人减少到76000人(总人口数不详)

    1936—1941年

    上海总人口从380万增加到390余万

    1945年

    上海总人口从391万下降到337余万

    1945—1948年

    上海总人口从330万增加到540余万

    1949年

    上海总人口从545万左右下降到506余万

    A . 上海人口与战事密切相关 B . 近代外来人口持续迁入上海 C . 上海近代化进程曲折反复 D . 战乱导致上海城市人口锐减
  • 4.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 . 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 . 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 . 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5. (2024高二下·富裕月考) 厦门通商后,环境卫生的混乱导致外国人极度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的租界(    )
    A .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B . 完全模仿西方城市建设 C . 对中国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 D . 专注于对传染病的防治
  • 6. (2023高二下·万州月考) 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达地带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江浙地区、长江沿岸、大运河沿岸。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发生激变,口岸城市及铁路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    )
    A . 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的突变 B . 我国城市重心转移到我国南方 C . 列强入侵中国腹地更便利 D . 我国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剧
  • 7. (2024高三下·黄石模拟) 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

    地区

    校尉部、刺史部(个)

    郡城数(个)

    县城数(个)

    合计(个)

    黄河流域

    5

    36

    395

    436

    淮河流域

    2

    9

    141

    152

    长江流域,

    3

    24

    250

    277

    东北

    1

    10

    65

    76

    西南

    1

    6

    35

    42

    西北

    1

    12

    80

    93

    全国

    13

    97

    966

    1066

    A . 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 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 C .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 . 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8. (2023高二上·成都月考) 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 .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 . 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 . 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9. 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 . 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 . 城市化差异主因是殖民扩张 C . 世界市场决定了城市化进程 D . 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 10. 如表为1871-1910年德国农村与城镇人口变化,据如表可知,当时德国(    )

    年份

    总数(万人)

    农村人口(%)

    城镇人口(%)

    1871

    4105.9

    63.9

    36.1

    1880

    4523.4

    58.6

    41.4

    1890

    4942

    57.5

    42.5

    1900

    5636.7

    45.6

    54.4

    1910

    6492.6

    40.0

    60.0

    A . 工业化助推城市化进程 B . 代议制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C . 人口增长速度世界领先 D . 政治统一使人口分布不均
  • 11. 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献记载,当时的煤炭开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渐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设备和工作流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据此可推知,宋代采煤业的发展(    )
    A . 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 B . 催生了新型雇佣关系 C . 带来了工业能源革命 D . 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 12. (2024高二下·江城月考)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 传统文化习俗
  • 13. (2023高二下·河北期中)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 . 经济水平的差距 B . 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 . 审美取向的不同 D . 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 14. 如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由此推知(    )

    记载

    出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 . 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 B . 商人政治地位提升 C . 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 D .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 15.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
    A . 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 B . 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 .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 D .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 17.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坏《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