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4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来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交流,下列对图中物种传播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

    A . 甲:橄榄 B . 乙:番茄 C . 丙:咖啡 D . 丁:茶叶
  • 3.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
    A . 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 . 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 . 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 . 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
  • 4. (2023高二上·静海月考) 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 . 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 . 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 . 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 5. (2022高二上·行唐月考) 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 . 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 . 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 . 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 . 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 6. 如图早期英属北关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

    A . 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 . 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C .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 . 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
  • 7. 关于以下图片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 . 新旧世界以和平、平等交流为主 B . 物种交流的结果具有两重性 C . 手工业产品是物种交流的主体 D . 交流渠道海路陆路并行
  • 8. 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 . 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 . 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 .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 9.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中国发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 

     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④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④
  • 10. (2023高二下·富锦月考) “咖啡树原产埃塞俄比亚,咖啡饮料大概在1400年左右在也门的摩卡市发展出来。1500年时,这种饮料在阿拉伯半岛已到处可见。咖啡馆诞生于中东。……巴黎的普蔻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的可笑可恶。”这体现了(    )

    ①咖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到世界    ②伏尔泰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③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    ④咖啡馆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
    A .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 . 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 C . 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 . 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
  • 12.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 . 甘薯、玉米 B . 小麦、甘薯 C . 玉米、水稻 D . 烟草、可可
  • 13. (2024高二下·阆中月考) 班固《白虎通义》载,“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    )
    A . 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 B .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 C . 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 D . 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
  • 14.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 .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 .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 .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 15. (2023高二上·涟源月考)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 铁犁牛耕的应用 C . 生产能力的提高 D . 水利工程的修建
  • 16. 下表为2001-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和增艮率。据此可推知(    )

    年份

    小型拖拉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大中型拖拉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联合收割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2001

    1305

    \

    83

    \

    28

    \

    2006

    1568

    3.7

    172

    15.7

    57

    15.3

    2011

    1811

    2.9

    441

    20.7

    111

    14.3

    A . 我国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 . 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 . 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D . 工业化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 17.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 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 . 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 . 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 . 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 18.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
    A .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 . 早期城市出现 C . 私有制得逐渐产生 D . 国家开始形成
  • 19. 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尺在搪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 . 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 . 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 . 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 . 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 20. 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
    A . 法律异常严苛 B . 农业受到重视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官僚机构臃肿
  • 21. (2024高二下·行唐月考) 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 . 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 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 . 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 . 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 22.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 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 . 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 . 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 .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 23. (2024高二下·钦州月考) 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4.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B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 C . 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D . 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
  • 25. 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

    A . 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 . 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 C . 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 . 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二、主观题(共50分)
  • 26.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 27.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物种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影响深远。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的疆城,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摘编自《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起广泛种植玉米、甘薯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