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 |
闭关锁国 |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 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 |
重农抑商 |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 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
C |
朝贡贸易 |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 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
D |
铁犁牛耕 |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 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
材料一: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材料一:中国疆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2010年减少到27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材料二:表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部分著作
著作 |
作者 |
出版信息 |
《屯堡乡民社会:九溪村》 |
孙兆霞等 |
2005年 |
《城市化中的石牌村》 |
郑孟煊等 |
2005年 |
《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 |
林刚 |
2010年 |
《李罗侯村76年的变迁》 |
朱文强 |
2011年 |
《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 |
林聚任等 |
2013年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翼主编《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
材料一: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