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 /16.2 *六国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

更新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得下(yàn)    奉之繁(mí)    牧以谗诛(jì) B . 弊在秦(lù)     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jiè) C . 霜露(bào)      小则获(yì)    革灭尽之际(dài) D . 胜负之(shǔ)    岁不我(yǔ)    思先祖父(jué)
  • 2. (2019高二下·西藏期中)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B .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C . 惜其用武不终也 D . 战败亡,诚不得已
  • 3. (2019高二下·西藏期中)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道:原因 B . 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彻底 C . 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D .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 4. (2021高一下·鹤岗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A . 盖失强援,不能独 B . 能守其土,不赂秦 C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 削月割,以趋于亡
  • 5.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 (1) 李牧连之 
    2. (2) 以地秦    
    3. (3) 能守其土,不赂秦 
    4. (4) 惜其用武而不也    
    5. (5) 割    
  • 6. 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嬴而不助五国也 B . 诸侯之所亡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 . 之共知越国之政 D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 7. 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⑧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 . ①③⑤⑦ B . ①③⑤⑧ C . ③⑤⑥⑧ D . ②⑤⑦⑧
  • 8. 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B . 《苏轼》《鸿门宴》《赤壁之战》都属于历史传记。 C . 《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都属于游记。 D . 《眼睛与仿生学》《都江堰》《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属于说明文。
  •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 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 10.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 . 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 . 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 . 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 11.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 .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 . “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二、阅读理解
  • 12. (2022高二上·泸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1)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B . 子孙之不甚惜视:对待 C . 祸焉速:迅速 D . 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 (3)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 . 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C . 文章第三段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 . 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4.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13. (2022高三上·淮安月考)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暴秦欲无厌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B .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 .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 . 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 . 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 . 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 . 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 . 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 . 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 . 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 , 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 .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 .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 .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 . 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 . 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 . 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 . 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 . 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 . 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5. (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 . 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 . 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 . 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 .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 . 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 . 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 (5) 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综合运用
  • 16.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1. (1) 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字。

      选择图(),标题:

    2. (2) 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

      图2:

  • 17. 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给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材料:T型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恢复力,           ①            。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②              ,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③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