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6 /6.2 *再别康桥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

    ⑴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里放歌。

    ⑵如果青蛙耐不住▲,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⑶接连在原是▲的亚洲的土地上。

    ⑷在幽深的谷里▲最含蓄的悲哀。

    A . 灿漫    寂寞    荒芜    隐着 B . 斑斓    寂寞    荒凉    隐着 C . 斑斓    冷清    荒凉    藏着 D . 烂漫    冷清    荒芜    藏着
  • 2. 对《再别康桥》一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放歌破坏这宁静的美景 B . 因为我不是歌唱家,我只是个诗人 C . 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 . 因为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
  • 3. 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 . 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 . 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D . 《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4. 对《再别康桥》前两节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③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④⑤ D . ②③⑥
二、综合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让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____________缱绻。而康桥里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那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____________,枝条细长,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飘逸秀美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北大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____________,不知何时能遇到自己的徐志摩?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____________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 . 像身着盛装的新娘,那是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 C . 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是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D . 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情谊    蓊蓊郁郁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 . 情意    蓊蓊郁郁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 . 情意    葱郁浓密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 . 情谊    葱郁浓密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3. (3) “你走了,却把岳阳楼的忧思,撒落在我们垂下的头颅上。”这是人们以“三行诗”的形式为杜甫所写的文字。请仿照这样的形式,为徐志摩写一首“三行诗”。要求:能体现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
三、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

    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

    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云彩、金柳、艳彩、青荇、水草、彩虹、幽梦、长篇、笙箫,这些丝毫不相关的景物,经诗人妙手穿联,犹如珠玉一般熠熠生辉。康河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思融为了一体。徐志摩以一种最为得体的诗歌话语熔炼出了一种最为优美的意境。

    炉火纯青、行云流水的优美技巧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刻意追求并力图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创立了一种温柔清新、明丽晓畅的诗风。对此,陈梦家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志摩的诗是温柔的,多情的,自由奔放的。”《再别康桥》比较全面地体现出了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体现出了形式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全诗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极富流动感,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使得全诗生动有致,客观景物人格化、主体化,无形之中增添了诗歌迷人的魅力。

    (摘编自张再良《<再别康桥>审美意蕴探析》,“改革与探索”)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其后期代表作《再别康桥》极具审美价值。 B . 《再别康桥》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优美的语言和朦胧的画面构成幽美的意境。 C .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的关于理想、人生和爱情的玄想,与其当时的心灵轨迹相关。 D .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徐志摩提出并追求“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主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再别康桥》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的观点。 B . 文章将《落叶小唱》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旨在证明前者不够委婉含蓄。 C . 文章第四段引用王国维的观点,证明《再别康桥》极具美妙深邃的意境美。 D . 文章论证脉络清晰,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总论点,各分论点之间构成并列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志摩作品中的唯美主义价值倾向与其早年游学英美和接受相关的思想有关。 B . 从徐志摩作品中可知,其所推崇的“性灵”,是指生命里所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C . 透过《再别康桥》水草、金柳这些被人格化的景物,可感知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依恋。 D . 茅盾和陈梦家两人都从修辞角度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进行了高度评价。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先是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 (2) 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在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现诗歌的建筑美,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B . 诗歌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C . 诗中比喻用得颇为精到,如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D .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以动衬静,表现画面的静态美。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注]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有删改)

    [注]此诗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念。 B . “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描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C . “饥渴的野兽”以野兽比喻土地,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和对烈士的怜惜。 D . “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选择龙华的桃花来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 B . 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是为了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时局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 C . “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 D . 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但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歌颂。
    3. (3) “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