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香草美人——中国文人的妾妇心理

    张秀敏

    ①虽说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香草美人”进行了解析,但是对于“香草美人”的理解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虽然这种说法不十分精确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艺术手法所具有的特点。令人疑惑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却是极为常见的,“香草美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以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②先秦文学中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便以盛装的女性盼望男性的欢爱来隐喻对君王恩遇的期待,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在《离骚》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屈原自比为女子,因为佩戴香草而加罪,众多女流嫉妒自己美丽的双眉,而对自己造谣中伤。这些诗句,都是以女性口吻所作,即“男人说女人话”,从女子心理角度出发,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③周乐诗曾列举屈原、宋玉、曹植、辛弃疾诗词中男人说女人话的许多例子,关于辛弃疾,他说:“即以豪放风格见长的辛弃疾也有如许忸怩的词章:‘长门事,准拟佳期误,娥眉曾有人妒’(《摸鱼儿》)”。周乐诗从理论上说明:“自拟闺中少妇娇媚幽怨的诗词,频频出现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④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呢?这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有关系的。父子、男女、君臣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关系。但父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君臣、男女之间是非血缘关系,因而在主从关系上产生了相似性: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国中的男女。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人)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这样,男性诗文中君臣之遇的关系,便与表现男女感情的各式主题形成对应意义:渴望报效----相思;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宠幸;受冷落——薄情;遭排挤打击——弃妇。男性作家在君臣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与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相同,所以易于通感。男性作家作为男性,在强大的社会秩序中,能找准的位置就只能是统治压抑之下的女性的位置。

    (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不尽相同。 B . 闻一多先生对“香草美人”的“男人说女人话”的解释比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的解析更为准确。 C . 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D . “男人说女人话”就是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对“香草美人”的解释为“男人说女人话”,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的。 B . 文章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的观点后,分别选用了屈原《离骚》和辛弃疾《摸鱼儿》的例子加以佐证分析。 C .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 D . 在作者看来“香草美人”既是带有特殊隐喻的意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一多先生“男人说女人话”的解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仅为一家之言,还值得商榷。 B . 屈原在《离骚》中自喻为女子,实际是“借男女以喻君臣”,抒发不得楚怀王恩遇的苦闷与无奈。 C . 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所以他们在社会秩序中只能对应女性位置,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 D . 男女与君臣的主仆关系非血缘关系,相似性源自君臣、夫妻等组成的二元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压迫关系。
  • 2.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B .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 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 D .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的第一段,仅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直播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B . 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 (3)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
  • 3.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 (2)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3)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文言文阅读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会灵帝 , 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逃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公收绍书中,得军中人与绍书,皆焚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 .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 .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 .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称呼。古人出生时取名,成年之后取字,古人一般称自己称字,称他人称名。 B .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汉代以来朝廷一种自下而上的任用官员的方式。后来也成为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C . 崩,本意指山倒塌,在古代,人们对皇帝去世看得很重,皇帝去世,用山倒塌来形容。如《出师表》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即稍停。行礼时,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问的敬礼。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操不贪恋官职。董卓想要重用他,他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后被推举为义兵盟主,以奋武将军之名义率军讨伐。 B . 曹操重视人才。毕谌因亲人被挟持而离开,后他打败吕布,生擒毕谌,众人为毕谌担忧,但他却让其担任鲁国相。 C . 曹操善于用兵。在穰围攻张绣,曹军夜晚开凿地道,运送军需物资,利用突袭部队和步兵骑兵夹击张绣,大胜。 D . 曹操用人不疑。在与袁绍的大战中,采纳降臣许攸的建议,斩杀淳于琼,大败袁绍,且烧毁军中官员给袁绍的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5.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 . “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 .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 . 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 6.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2. (2)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3. (3) 《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电视剧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观众________的影响也越大。“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________。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剧,收看人群就有2600多万人,一集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对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来说,(   ):提振一时,贻害无穷。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让电视剧越来越难以黏住观众,电视整体收视情况必然________。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10-12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________。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濡目染    不容置疑    日薄西山    精雕细琢 B . 潜移默化    不容忽视    雪上加霜    精益求精 C . 耳濡目染    不容忽视    日薄西山    精益求精 D . 潜移默化    不容置疑    雪上加霜    精雕细琢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注水剧”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它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 B . 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一剂鸦片 C . “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不啻是一剂鸦片 D . “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B .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C .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D .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 8.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最早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此之前,伊尹、周公、孔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 这一美德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但是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自此之后,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

  • 9.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几位作家和作品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一位作家一句,写两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曹操    苏轼    陶渊明     屈原   刘兰芝

    示例:苏轼——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 10. (2022高一下·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遇见”,也许遇见一本书,启迪你人生的方向;也许遇见一朵花,带给你沁人欢喜;也许遇见一只鸟,留给你莫名的难过;也许遇见一个人,带给你些许的温暖……遇见是一种阅历,遇见是一种缘分,遇见是一种幸福。

    请以“遇见你,”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