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
②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③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④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①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把握农业生产的规律
③联系的条件不同,对事物的影响也不同
④通过人的实践建立的联系是主观的
①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
②发展总是从数量的变化开始
③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①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选择,决定人的压力大小
②矛盾双方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关系
③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①随着实践发展,真理在运用中不断被推翻
②科学实验活动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人类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③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④思维能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①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决定力量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要求
①脚踏实地,在劳动和奉献中获得自我价值
②志存高远,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梦想之中
③奋发图强,让理想摆脱条件制约变成现实
④砥砺奋斗,通过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①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③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①在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②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走向统一
①源自社会实践,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物质力量
②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
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整体风貌与精神追求
④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①中华文明不断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②各国通过交流互鉴可以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
③极大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因素
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流中实现了相互认同
①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不懈奋斗,把奉献社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③将青少年作为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
④有理想、有担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民主和专制是辩证统一的
③民主只能是少数人享有的
④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①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
②君主是议会的实际领导者
③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是世袭的
④君主总揽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
①与政党的地位相同,都可以影响公共政策
②某种程度上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③为政府的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④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社会矛盾
①地方政府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②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地方事务由中央决定
④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划分职权
①经济和科技实力日益增强,已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②坚持绿色发展,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④适应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项目 | 粮(每人的劳动生产率) | 肉(每人的劳动生产率) |
甲国 | 800千克 | 600千克 |
乙国. | 1000千克 | 1200千克 |
①甲国在粮商品生产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②乙国在粮和肉商品生产方面都存在比较优势
③乙国在肉商品生产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④甲国在粮和肉商品生产方面都存在比较优势
①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东道国参与国际分工
②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旨在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③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必须服从跨国公司内部的管理政策
④跨国公司为实现母国利益而对东道国的利益不加考虑
①实行高水平的自由化便利化的投资政策
②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③服务贸易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能
④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质量不断提升
①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②中国依靠经济的强大韧性实现了高速增长
③我国坚持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开放策略
④对外开放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①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②调整利益分配,使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③拓展贸易和投资发展空间,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④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更多听取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材料一:回顾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经济增长到科技进步,从人口规模到生活方式……西方式现代化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据此,西方认定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方国家是人类现代化方向的唯一指引者,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或欧洲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根本内容,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和欧洲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尺度。”
中国共产党则在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从“ 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的现代化”,再到“中 国式现代化”,随着我国对现代化建设探索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对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数次调整和完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开始思考现代化的总体布局,针对精神文明领城凸显的问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逐步把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纳入总体布局,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的国情,党的二十大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基本要求和五大原则等,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2000多种茶品在日常生活、仪式节庆中供人饮用,形成了饮茶、敬茶等习俗,体现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也成为中华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制茶、泡茶、品茶的技艺和习俗提升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喝茶的人是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如今,各地兴起的少儿茶艺活动,让“萌娃”们以茶为媒、学礼悟道,缕缕茶香沁润小小心灵。中国茶产业历史悠久,千年前就有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如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不少茶产地在实现茶叶畅销海内外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3个“世界级非遗”。申遗成功只是起点,我国将继续高度重视茶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让“中国茶”香飘全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推动“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的价值考量。
2022年12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柬中国面向阿拄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习近平发表题为《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其同体》的主旨讲话。他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丝绸古道中相知相交,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患难与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合作其赢,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守道义,凝聚成“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东地区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阿拉伯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追求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中阿作为战略伙伴,要继承和发扬中阿友好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双方人民,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该决议不仅明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还要求将台湾当局“代表”从其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就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彻底封堵了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空间。台湾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近年来,一些势力恶意散布“2758号决议未解决台湾地位”的谬论,炒作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试图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纵容、支持“台独”分裂活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任何分裂中国,损害中国安全利益的行径,都会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面前折戟沉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联大第2758号决议不容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