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 《汉书·王子候表》 |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 | 《汉书·王子侯表》 |
政权 |
存在时间 |
都城 |
建立者 |
建立者身份 |
后梁 |
907—923年 |
开封 |
朱温 |
宣武节度使 |
后唐 |
923—936年 |
洛阳 |
李存勖 |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
后晋 |
936—946年 |
开封 |
石敬塘 |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
后汉 |
947—950年 |
开封 |
刘知远 |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
后周 |
951—960年 |
开封 |
郭威 |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
地区 | 国家 | 主要史事 |
亚洲 | 中国 |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
印尼 | 印尼民族大起义 | |
非洲 | 埃及 | 华夫脱运动 |
拉丁美洲 | 墨西哥 | 卡德纳斯改革 |
材料:唐宋里坊制演变从先秦到北魏,中国城市的居住区被称为"里",里周围有围墙。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并逐步取代了里。中唐以前,国家权力通过里坊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家庭。"坊正"是国家设置的基层官职,管理职责明确。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坊门昼开夜闭,禁止市民夜行,"诸犯夜者,笞二十"。
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宋初曾试图恢复隋唐的里坊制,重建坊墙,最终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形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坊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依然存在,但"坊正"的功能大大弱化。各类社会组织也从最初的"里社(会)合一"走向"里社(会)分离",并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
——据郑国《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里坊制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入党为荣
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一跃崛起为时代发展的急先锋。而青年学生每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荣成为这一时期蔚为独特的社会现象。这其中,许多知识青年是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
在1926年前后,由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约占共产党员人数的3%。广州作为当时国民党的大本营,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占广州中共党员总数的1/7,占知识分子党员的3/4。而且,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出现如此流动,与国民党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党部运作低效率,使得"党力"不彰成为一个严重的痼疾有关。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政党,不仅对知识青年的入党严格慎重,而且以铁的纪律加以约束。其时,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争来做,占小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尤其是有"做官倾向"的党员,被斥之为"腐败堕落"的"机会主义倾向",共产党要求"严厉取缔"。这种鲜明反差引发了富有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的强烈共鸣。
——摘编自杨东《近代史上"入党为荣"的社会现象回眸》
谈谈你对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入党为荣"社会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新灶神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供年节时张贴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如图为凤翔县新式历头灶神画(历头中年历气节表未印),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
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概括指出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