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美国人哈伯斯坦指出:"韩战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长期受西方列强压迫的旧中国的彻底决裂。美国官方战争史指出:"共产党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它在朝鲜战场上赢了自己的声誉。"二者说明的是,朝鲜战争( )
    A .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使中国与列强走向了对立 C . 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方针 D . 胜利得益于中共正确领导
  • 2. (2021高三上·保定期末)  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曾意图通过凯恩斯计划维系英镑的货币霸权地位,但是美国的怀特计划最终获得了与会国的认可,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蓝本。随后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将总部设在美国。据此可知,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
    A . 服务美国霸权需要 B . 实现了各国汇率统一 C . 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D .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 3. 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

    A . 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 B . 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 C . 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 . 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
  • 4.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订立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也就是不可将小儿子,尤其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来代替大老婆生的大儿子作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这本质上反映出(    )
    A . 条约内容详细 B .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 . 原有制度影响深远 D . 分封制瓦解
  • 5.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这种做法(   )
    A . 进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 B . 摒弃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C . 意图加强对文官的控制 D . 消除了官员任免的弊端
  • 6. 2014年,习近平在某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说:“该原则生动反快了联合国究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该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据此可知,“该原则”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人民民主原则 C . 一个中国原则 D . 社会主义原则
  • 7. 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一般等价物,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图左图到右图货币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A . 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 B . 货币铸造由官方转移到地方 C .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 . 国家实现了货币统一
  • 8. 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
    A . 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 . 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C . 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 . 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
  • 9. 下图是2016年到2019年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    )

    A . 政府对移动支付给予大力支持 B .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消费方式 C . 移动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D . 支付便捷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10. 史载:“......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该现象开始于( )
    A . 明太祖时期 B . 明成祖时期 C . 康熙年间 D . 雍正年间
  • 11. 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视编纂族谱、维系宗族关系。直至今日,中国人也十分重视家庭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这源于商周时期的(   )
    A . 禅让制 B . 内外服制 C . 宗法制 D . 井田制
  • 12. (2021·浙江模拟) 新世纪之初,中国迎来诸多机遇。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一年,在某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提出:“加强合作,使各成员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受益,是亚太经合组织应为之努力的目标。”会后,发表了《上海共识》等文件。结合所学,以下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

    ①会议的召开地在中国上海            ②同年中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会议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召开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 导致了小农经济解体 B .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 . 巩固了专制王朝统治 D . 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 14. 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   )
    A . 选官制度弊端显现 B . 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 C . 门阀政治愈演愈烈 D . 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
  • 15. 2005年8月23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至此结束了实行25年之久的800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2007年12月,又规定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再次调整,将其提高到2000元。我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断调整说明( )
    A . 国民经济日益发展 B .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C . 共同富裕得以实现 D . 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 16. 宋代实行特奏名制度,举人年五十以上,参加省试五次以上,即使省试黜落,也可参加殿试,特赐出身。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占所有取士数的45%。据此可知,特奏名制度(   )
    A . 扩大科举制度的影响 B . 降低中央的行政效率 C . 导致冗官现象的出现 D . 推动科举制度的衰落
  • 17. 汉朝曾有大臣上奏“今末俗之弊,政事繁多……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针对此类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C . 设置中朝 D . 确立察举制
  • 18. (2021高一上·邯郸期中) 据记载,唐太宗曾将中央政府的官员从两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而宋仁宗时代的官员数量却过万。宋仁宗时期的疆域约为唐太宗时期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北宋中期,百姓要承担的官员俸禄的负担是唐代初年的几十倍。由此可推知,和唐初相比,北宋中期( )
    A . 人口大幅增长 B . 行政效率提高 C . 边防压力减轻 D . 阶级矛盾加深
  • 19. 西周时期,天子每十二年巡狩诸侯国一次,然后与诸侯“盟于方岳之下,同好恶,奖王室”,周王将其统治意志贯彻于诸侯国。诸侯之间不能私自结盟,若要举行会盟,也须由王室批准或主持: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 凡宗法血缘关系淡化 B . 君主专制逐渐发展 C . 家国同构局面强化 D . 集权政治意识凸显
  • 20.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在哪次会议提出的(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全国人大五届五中全会 C . 中共十五大 D . 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
  • 21. (2023高三上·重庆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 . 内地与边疆政策相同
  • 22. 列宁对西方文官制度评价道: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某种程度上是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 保守腐化势力十分强大 B .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C . 缺乏可实行的社会基础 D . 凸显资本主义的阶级性
  • 23. 中共八大会议上,代表们就农业问题提出许多建议:如加大对农村副产品的投资,在完成每日计划劳动的前提下,社员可以用业余时间从事农村副产品生产;给予社员一定“自留地”,并鼓励社员利用未划入合作社的剩余土地或不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荒废土地培育农村副产品,降低农副产品税收或给予额外补贴等。这些建议(   )
    A . 体现了三大改造过程中农业发展的多样性 B . 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C . 为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D . 说明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开始出现
  • 24.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 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 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 D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小题,52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分析】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及影响。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 26. 材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
  • 27. (2022高一上·饶河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节选)

    项目

    宋辽金元

    统计年代(年)

    1100

    1600

    1800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7.2

    10.5

    12.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92

    85

    81

    粮食亩产量(市斤)

    140~180

    255~270

    300~330

    全国人口(万人)

    约12000

    约20000

    约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950

    790

    670

    ——据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粮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100~1800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