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对话内容 |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 贵国有些什么商品 |
达·伽马 | 有很多食粮、呢绒、铁、钢等 |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 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 |
达·伽马 | 总数不多,是样品 |
材料一:玛雅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其形成经历了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漫长时期。古代玛雅人曾经建立了以墨西哥的帕林科、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洪都拉斯的科潘为代表的文化中心。玛雅由于对外交往的贫乏,社会形态发展缓慢。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科技高度发达,如历法、星座图、建筑等,但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却十分落后。
他们培植了众多农作物,依靠农牧业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但主要使用的却是简陋、落后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
——摘编自黄小群《美洲土著人文化探源》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这一困惑被称为“雷纳尔之问”,是法国研究美洲的专家雷纳尔于1780年提出来的,由里昂研究院设奖征文,此举更是将欧洲学界对美洲“发现”及其后果的争论推向高潮。这场争论主要局限在欧洲学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雷纳尔之问”作出回答,“肯定”与“否定”观点对立交锋。争论高潮迭起,但并未决出高下胜负,里昂研究院也从来没有从征文中择出最佳论著,奖项无果而终。
——摘编自王晓德《“雷纳尔之问”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
材料一:首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1934至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其次,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最后,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致力于资本需要量大、资金周转慢、盈利少、风险大,而为一般民族资本家所不愿问津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这些努力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浙赣线在军运及沦陷区各路机车车辆之撤退,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材料二:重商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6世纪,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国家开支增加,作为力量弱小的商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对工商业活动和商业资本给予支持和保护,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在西欧得到发展。早期重商主义强调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实行国家主导的间接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张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缩减外国货物进口,主张国家垄断对外贸易。重商主义学说开始是作为“国家政策”形成的,而后才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黄光耀《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一 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政府开辟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东亚和美洲的贸易市场。西班牙人用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澳门购买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转销到美洲各地和西欧。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马尼拉——中国贸易航路与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洋西部跨洋贸易航线联结起来,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得以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一一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材料二 伴随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美国越来越重视对太平洋地区的开发。1890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提出,占地表三分之一面积的太平洋世界才是20世纪美国的生命线。此后,美国政府逐步实施其太平洋地区拓展战略,力图将大洋彼岸巨大的中国市场纳入美国掌控中,并建立太平洋舰队以保护商船。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并取得关岛、菲律宾的控制权。20世纪初,美国取得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马汉提出的建立太平洋海洋帝国的目标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
欧洲 |
非洲 |
美洲 |
中国 |
世界总人口 |
1650年 |
18.3 |
18.3 |
2.4 |
22.9 |
5.45亿 |
1750年 |
19.2 |
13.1 |
1.6 |
30.9 |
7.28亿 |
1850年 |
22.7 |
8.1 |
5.1 |
35.1 |
11.71亿 |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一:哥伦布在首次西航时写道:“国王与王后二位陛下决意派臣——克里斯托弗•哥伦 布前往上述印度各地,拜谒该地诸君王,察访民情,观光名胜,了解风土并使其人民皈依吾神圣宗教”他在航行到古巴附近时写道:“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二位陛下还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勿由陆路东行而另辟新途,专取海路西行,前往印度地区,以便将陛下之诏书面呈 当地诸位国王,履行君命。”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哥伦布远航美洲的成功,一方面,以科尔特斯、皮萨罗为代表的一批欧洲殖民者,以 征服性的战争把特诺奇蒂特兰和库斯科等著名古都洗劫一空,在印第安古文明的废墟上构 筑起殖民主义大厦,另一方面,大授地制、大地产制、黑奴制在美洲的推行,加重了对印第安 人的超经济剥削,但却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美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殖民政治制度的 确立和发展,强化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民族压迫,但却为拉美走向相对的政治上的统一创造了 前提,从哥伦布远航开始先后移植到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带去的农具、家畜,以及为解决劳力 缺乏而贩运来的黑奴,都为美洲的开发和各民族的融合开辟了道路。然而,在殖民统治时期 逐渐生成的这些新的社会因素,决不是殖民者恩赐给美洲人民的,而是在经济规律支配下, 欧、美两种生产方式冲撞的结果。
——摘编自洪国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考察和思考》